
![]()
「優質電池難求」
作者|甄 瑤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動力電池又開始緊張了。”10月29日,一位車企人士告訴幫寧工作室。
據其講述,為解決電池供應問題,一些車企正扎堆前往寧德時代排隊求貨,重現幾年前行業爭搶芯片的場景。
另據相關報道,為搶寧德時代的電池配額,有車企把采購辦公室搬到了對方廠區附近,直接包下當地酒店。采購經理帶著公章,24小時待命,盼著第一時間接到電池發貨通知。
而且,有的品牌為了插隊,打出高層牌,專門成立電池攻堅小組,由公司高層親自帶隊,用最高規格應對動力電池采購難題。
幫寧工作室就此向寧德時代相關人士求證,對方回應“不知情,不在現場”“這個話題沒法聊,望理解”。
不過,寧德時代此前發布的三季報,已印證行業需求旺盛。
10月20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其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創單季歷史新高,利潤增速達營收增速3倍,相當于日賺2億元,且前三季度盈利已接近去年全年。
據寧德時代董秘蔣理介紹,三季度出貨量約180吉瓦時,其中動力電池占80%、儲能占20%;此前半年報提及的約90%產能利用率,在三季度仍持續提升。
為應對訂單激增,寧德時代正全力推進全球擴產,國內山東濟寧、廣東瑞慶等多個基地均有大幅擴產計劃,僅濟寧基地就預計2026年新增超100吉瓦時儲能產能。
![]()
“最近,供應鏈配貨是大問題,尤其是寧德時代這樣的核心供應商。各品牌要貨時間特別緊張,現在都是拼人脈的時候了。”汽車博主孫少軍表示。
另一位資深人士進一步透露,今年動力電池短缺,并非寧德時代一家的供應問題,而是全行業現象,“今年終端賣得好,各家電池企業都爆單了,整體供不應求”。
“動力電池眼下緊張,有大小周期因素。小周期如受近期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影響;大周期則因上一輪供大于求后,電池行業擴產放緩或停滯,計劃產能未釋放,而需求仍保持高增速所致。”一位動力電池行業人士對幫寧工作室表示。
這并非汽車行業首次面臨核心供應鏈短缺危機。2021年,全球汽車因芯片短缺,減產超810萬輛,經濟損失超6000億元,那時動力電池供應也短缺。
4年過去,動力電池供應緊張的劇本再度上演,但原因有根本性變化。
▍01
四季度車企沖量
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高增長,是車企集體爭搶動力電池的底層原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24.3萬輛和1122.8萬輛,同比增幅均超34%,其新車銷量占汽車總銷量的46.1%,市場滲透率繼續攀升。
細分來看,純電動汽車仍是銷量絕對主力,1-9月銷售722萬輛,同比增長44.7%,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64.3%。
![]()
同期,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400.5萬輛,同比增長20.4%,銷量規模與增速均落后于純電。這進一步印證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量集中在純電領域,加劇了行業對動力電池的需求。
而且,進入10月后,行業進入第四季度沖刺模式,加上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調整節點臨近,雙重因素點燃車企對動力電池的搶貨。
一方面,車企全年銷量承壓,且傳統車企與新勢力表現分化顯著。前者中,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前三季度銷量破300萬輛,目標完成率超70%。
后者中,小鵬汽車以78%完成率領跑;理想汽車因前期交付下滑,前三季度銷量同比降13.07%,壓力較大。
“所有車企都通過第四季度沖量來彌補差距,而動力電池是保障交付的核心資源,提前預定產能是行業共識。”一位資深人士表示。
![]()
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將于2026年1月1日起征收,現在僅剩兩個月,車企紛紛推出優惠方案鎖定訂單。
比如,深藍汽車推出跨年交付購置稅現金補貼方案,問界、蔚來、小米、理想、極氪等也為今年鎖單消費者兜底購置稅。
“車企年底要搶訂單沖量。”東風汽車一位高管說。
車企自掏腰包補貼購置稅,是想抓住政策調整窗口期,在長交付周期與市場增量下沖刺銷量,這進一步放大了短期內對動力電池的需求。
由此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高增長、第四季度沖量、購置稅窗口期縮短,三重因素共振,導致動力電池供應緊張。
▍02
優質電池難求
幫寧工作室認為,當前,動力電池行業并非整體供貨短缺,而是存在結構性矛盾——行業不缺普通電池,缺的是品質優良的優勢動力電池。
市場數據與行業反饋體現了這一點。
從市場數據來看,動力電池裝車量保持高速增長。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今年1-9月,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達493.9GWh,同比增長42.5%,反映終端需求持續旺盛。
市場格局方面,頭部電池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第二梯隊的份額穩步提升。
![]()
第一梯隊中,寧德時代以210.67GWh的累計裝車量、42.75%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比亞迪緊隨其后,裝車量111.21GWh,市場占比22.57%。二者合計占據超65%的市場份額。
第二梯隊中,國軒高科表現亮眼,1-9月累計裝車量26.27GWh,市場占比5.33%,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企業也呈增長態勢。市場資源逐步向更多電池企業分散。
盡管裝車量均有增長,但優勢產能緊缺問題始終存在。
“以前說電池產能過剩,指整體產能過剩,其實好電池一直都比較缺。”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目前行業對電池品質暫無統一分級標準,但市場普遍認為,寧德時代的普通電池,其品質也能趕上其他電池廠的優質電池。
鴻蒙智行旗下智界車型的電池供應商變動,佐證了當前動力電池行業的結構性矛盾。
![]()
據報道,從鴻蒙智行人士處獲悉,因中創新航電芯產能不足,智界部分車型將調配一批寧德時代82度電池(三元鋰離子+磷酸鐵錳鋰混合),此前該車搭載中創新航同規格電池。
兩品牌電池的性能、使用壽命及功能,均符合華為“巨鯨”電池平臺標準,質保政策一致。知情人士表示,此舉旨在加快交車,保障用戶享受國家購置稅減免政策(今年減3萬,明年減1.5萬元)。該人士還稱,盡管寧德時代電芯成本高于中創新航,但車輛售價不變。
這一變動至少折射出3個信息:
其一,電池行業第二梯隊企業的產能已高度飽和。中創新航的產能被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深度綁定,客戶提前預定,中創新航甚至可放棄智界項目,說明優質產能的爭奪已延伸至第二梯隊。
![]()
其二,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常規優勢產能同樣緊張。在寧德時代的產品矩陣中,磷酸錳鐵鋰電池可謂偏向邊緣化,此次調配本質上是閑置產能利用,側面反映其核心產能已無多余配額。
其三,在動力電池企業優勢產能面前,車企議價權微弱,智界妥協接受電池企業非核心產品,印證“能拿到電池即達標”的行業現狀。
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維度已發生根本性遷移,從整車制造端的性能比拼,向上游供應鏈的核心資源掌控延伸。技術話語權直接決定企業在市場格局中的生態位,無論是汽車還是動力電池行業,均如此。
然而,如果供應體系高度集中,則暗藏系統性風險,一旦出現斷供的極端場景,可能引發汽車全行業生產停滯。因此,構建多元化的供應體系、儲備前瞻性技術,是汽車也是動力電池企業穿越周期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