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國(2012-2018)
2012年,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分水嶺。
那一年,北京上海已經開始搖號,更大、更適合全家出行的SUV開始成為市場主流,甚至新能源也已經開始有了發展苗頭。
而鈴木直到2014年才不情不愿的推出了鋒馭,說是小型SUV,其實更像跨界兩廂車;
![]()
2015年,鈴木推出啟悅,想接替羚羊做家轎,1.6L發動機、配置平平、價格偏高;
![]()
2016年,鈴木拿出壓箱底的維特拉(Vitara),但配置比起原版縮水嚴重,還比體型更大的本田繽智更貴。
![]()
所以你也看得出來,鈴木玩的還是日本匠人那一套,總覺得“我把小車做到極致,市場肯定會認”。
可它忘了,智能機時代,再牛的BB機也沒人用啊。
本來只是“慢一步”,結果釣魚島事件成了壓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
那會兒日系車遭抵制,豐田、本田家底厚,很快緩過來了;鈴木不行,它的用戶都是“跟風買主流”的普通人,品牌形象一塌,沒人敢買了。
就這樣,到2017年鈴木全年在中國的銷量只有8.4萬輛,幾輛被寄予重望的車型全部撲街,一步錯,步步錯。
![]()
對比之下,2017年鈴木全球322.4萬銷量中,印度貢獻了165.4萬輛,甚至是日本(66.8萬輛)的將近三倍,此消彼長之下,2018年,鈴木終于做出決定:全面退出中國汽車市場。
![]()
6月,昌河鈴木注銷,并掛牌出售,9月,長安汽車發布公告:1元錢收購長安鈴木的日方股份,說白了,鈴木是倒貼錢求著長安接盤。
![]()
沒有儀式,沒有道別,甚至大家都覺得,鈴木不是早就退出了嗎……
鈴木退場后,故事并沒立刻結束。
長安和昌河都在吃著鈴木的遺產。
在重慶,長安把“長安鈴木”更名為“重慶鈴耀汽車”,生產線還在,工人還在,只是車標換了。
![]()
啟悅、維特拉這些原鈴木車型繼續生產,掛上“長安歐尚”標賣,甚至連零部件供應體系都照搬原樣。
![]()
在南昌,昌河也復制了類似路線。
![]()
昌河鈴木注銷后,北汽集團讓昌河繼續生產北斗星、利亞納等車型,同樣的工人、同樣的模具,只是車標從“SUZUKI”變成了“CHANGHE”。
![]()
北斗星甚至延續出了X5,鈴木就像個幽靈,還活躍在市場上。
![]()
諷刺的是,鈴木信奉的小車文化,在它走后的兩年半,又開始流行起來,2020年,五菱宏光MINIEV上市。
小、便宜、省電,和當年的奧拓如出一轍。
![]()
但五菱將其定位成了年輕人的玩具,而非只是代步車,2023年,miniEV年銷50萬輛,甚至大于鈴木的巔峰銷量。
而它的輕量化理念、K-Car邏輯,最早正是鈴木教給中國的。
![]()
從八十年代進入中國,到九十年代開啟合資,再到2018年退出中國,鈴木在中國的四十年,像一部教材,也像一面鏡子。
它見證了中國汽車從“求別人教”,到“教別人造”,也再次說明了一個真理:
不是市場拋棄了哪個品牌,而是市場一直在前進,跟不上前進速度的品牌會被自然地甩在身后,微車、小車只是中國汽車的起點,無論起跑快慢,我們都已經離開了那個起點,我們會記住這個起點,但不會留在起點,更不會像鈴木一樣,裝修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