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盛夏,少年孫某某在球場上奔跑如風。502分的高考成績,加上87分的體育高分,讓他成功被貴州一所醫科大學運動康復專業錄取。這個普通家庭的體育特長生,仿佛已經握住了通往未來的鑰匙。
作者 | 磊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AI制
命運在入學復查時急轉直下。連續三次色覺檢查,結果一致:色弱。而招生章程上,“不招色盲色弱”的規定白紙黑字。一紙退學通知,終結了他的大學夢。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高考前重慶合川區人民醫院出具的體檢報告還明確標注著“色覺正常”。如今,多家醫院的復查結果卻與大學如出一轍。
一、規則的縫隙
![]()
高校有沒有資格復檢?答案是肯定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賦予高校這項權力:新生入學后三個月內,學校應按國家招生規定進行復查。從程序上看,遵義醫科大學照章辦事,似乎無可指摘。
問題出在規則的銜接處。教育部僅規定“色弱不宜報考醫學類”,高校卻可自行增設“不錄取”條款。這就造成了制度上的灰色地帶:同樣的條件,在不同的學校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命運。
運動康復專業是否必須限制色弱?各校標準不一。部分院校允許色弱生戴矯正鏡完成學業,有些學校則直接關上大門。孫某某不幸撞上了后者。
二、 “高考志愿規劃師”的生意與謊言
![]()
“高考志愿規劃師”聲稱能憑借專業知識和內部信息,為考生量身定制志愿方案,收費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
某機構工作人員信誓旦旦:“100%,只要過線,我們就可以保錄本科,保證不退檔。”然而當結果不如意時,他們往往以“學生堅持己見”為由推卸責任,甚至明確表示“基本沒有退費”。
頗具諷刺的是,這個聽起來專業的職業,并未納入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教育部也多次聲明,從未發放過此類職業資格證書。
在孫某某的事件中,如果有人能準確評估其身體條件與專業匹配度,悲劇或許可以避免。但現實是,許多“規劃師”并不具備提供等值服務的專業能力。
三、誰該為錯誤買單?
![]()
孫某某案例中,一個關鍵問題浮出水面:為何高考體檢與入學復查結果大相徑庭?
色弱檢測本身存在主觀性。檢測環境的光線、工具版本、操作時長都可能影響結果。有資料顯示,高考體檢人均耗時不足2分鐘,而高校復查可能達15分鐘/人。這種差異可能導致輕微色弱在初檢中被忽略。
但后果卻要由考生獨自承擔。家長悲憤地表示:如果高考體檢準確提示色弱,他們絕不會報考該專業。然而當體檢錯誤發生時,卻缺乏有效的追責和補救機制。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每一次公平被破壞,都意味著公眾對教育制度的信任被削弱。當制度存在漏洞且無人負責時,受損的不僅是某個個體,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公信力。
四、教育需要更多溫度
![]()
退學處理符合規定嗎?程序上是的。但從情理上看,一個通過自身努力考上大學的青年,因為一個可能并不自知的身體條件而被拒之門外,這其中的人性化考量顯然不足。
事實上,現行規定也提供了靈活空間。例如,學校可以建立“體檢爭議申訴期”,允許有異議的考生自費在指定醫院進行終檢。或者,對于色弱學生,是否可以評估其是否真正影響專業學習,而非一刀切拒絕?
一位鄉村教師曾說:“教育不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競賽,而是一群人攜手點亮星光的旅程。”這句話在今天聽來尤為珍貴。
我們的教育體系,除了規則與程序,是否也能多些對個體的關懷?在執行規定的同時,是否也能多考慮學生背后的努力與夢想?
那個被迫退學的體育生,現在回到了復讀教室。書本知識或可重新拾起,但內心的創傷需要更長時間愈合。家長說,孩子已經“學不進去”了。
而那些號稱能“保錄”的高考志愿規劃師們,仍在各大平臺招攬生意。他們的廣告語依然誘人,仿佛通往大學的路有他們就能變成坦途。
教育公平這根弦,一旦松動,便會奏出刺耳的音符。今天是一個體育生因色弱被退學,明天又可能是誰因何種規則漏洞而夢想破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