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又改口了。
被全網封禁近一個月后,恢復直播的張雪峰話鋒一轉,大贊文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
他對文科的態度可以說發生了180度大逆轉。畢竟,過去幾年,他的經典言論“文科都是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幾乎已傳遍互聯網的大街小巷。
不少網友把張雪峰的急劇轉變當“樂子”看,調侃他是“變色龍”“墻頭草”,也有人分析,他這次是“慫了”。
可那些真正被張雪峰影響過的學生們,卻很難笑得出來。
刷到張雪峰復播的熱搜后,土木工程專業的劉宇心里五味雜陳,這一切太似曾相識了。
劉宇第一次感受到命運的回旋鏢正中自己的靶心,就是因為張雪峰。
不久前,他偶然間刷到了一條5年前看過的視頻。
視頻中,張雪峰臉頰瘦削,穿著的灰色襯衫沒有一絲褶皺,流露出已不復存在的清澈。那是2020年,張雪峰對于土木專業還非常推崇:“就業前景可以說是非常不錯。”
“我報志愿的時候就是看了這個視頻,選了土木。”劉宇忍不住在評論區留言,嘲笑自己的處境。
劉宇記得,從他入學第二年開始,張雪峰對土木工程專業的態度就發生了大轉向。自此之后提到土木,張雪峰只剩嘲諷與不屑。
而土木行業也在劉宇讀大學的4年里迅速坍塌,50余所高校撤銷土木工程本科專業。他經歷了“找工作四處碰壁,無奈之下選擇考研”的灰暗時光。
這些年來,劉宇一直關注著張雪峰。那些圍繞他的爭辯中,人們總是習慣把他帶來的影響力作為談資,如街頭八卦般聊起那些曾聽信張雪峰報考專業,如今又不知去向的學生們。
只有劉宇清楚,張雪峰看似輕飄飄的一句話,落到具體的人身上會變得多么沉重。他是其中一員,而和他一樣實實在在被影響的人,難以計數。
01
985名校的招生老師,
打不過張雪峰
在那條講土木工程的視頻寫下留言后,劉宇收到最多的回復,是“哈哈哈”的嘲諷。
有個網友直接反問他:“一整套專業介紹,你就只看了這一個?”甚至連張雪峰自己都在劉宇畢業那年補刀過一句:“當年填志愿的時候你想啥了?”
![]()
2020年張雪峰講土木的視頻下,劉宇和其他學生的留言
是啊,當年怎么就會被張雪峰這樣一個陌生人,被一段時長只有3分41秒的視頻影響,作出如此重大的人生選擇呢?
5年來,劉宇也反復在思考著這個問題。
他老家在甘肅,回想起高中3年,所有人都在埋頭學習。在老師和校長眼中,成績提不上去,想什么都沒用。未來填報什么志愿,反而成了不值得花時間的“亂七八糟”的事情。
第一次注意到張雪峰這個名字時,劉宇還在上初中。當時張雪峰一口氣分析了34所985院校,“講話很幽默很好玩”,視頻火遍全網,也在班級傳開了。后來讀高中的幾年,劉宇也總能在使用手機的間隙刷到張雪峰的發言切片。
劉宇其實是因為張雪峰這個人,才知道了高考志愿填報行業的存在。因此在出成績、兵荒馬亂地填報志愿時,他首先想到了張雪峰,也只想到了張雪峰。
![]()
截至目前,張雪峰公司推出的2026年度圓夢卡、夢想卡售賣情況
這反映出了絕大多數聽信張雪峰的學生的思考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吳秋翔曾連續多年在高考志愿填報期間,到貴州某地招生辦蹲點調研。他告訴本刊,和劉宇一樣,張雪峰很早就以娛樂化的方式滲透到學生們的記憶中。
為了解決志愿填報期間的信息差問題,吳秋翔曾和貴州的一些縣教育局合作,和大學生一起在線上給高中生進行有關選專業的科普。宣講設置為自愿參與,他們興致勃勃地接入后發現,“沒有一個學生在線”。
對于意識不到志愿選擇需要提前規劃的學生們來說,“越往后面,張雪峰的影響可能越大。”吳秋翔后來復盤宣講活動的失敗是因為他們通過官方渠道進入,由學校下發通知,學生認為這還是學習,有抵觸情緒。而張雪峰則是通過社交媒體進入了他們的生活,他的表達方式更具有娛樂性,“學生們哪怕不刻意搜索,無意間刷到,便可能記住了某句話”。
相比專家客觀平衡的分析,人們往往更會被極致化的表達吸引。
黑龍江省某縣城的家長林秋告訴本刊,她喜歡的就是張雪峰的幽默與狂妄:“不管不顧,想說啥說啥,我才覺得他說的都是真話,能讓我心里有個底。如果他說這個也行,那個也行,我反而不愛看了。”
最終,劉宇鄭重其事地將“土木工程”填入了系統。
沒時間深思熟慮,劉宇只知道自己對工科感興趣,學計算機要浪費一些分數,而張雪峰主張“一分都不浪費”。自動化和土木工程都能選擇,“看了視頻覺得土木工程還行”,他相信張雪峰的判斷,自己恰好也對房地產、設計院有些向往。

劉宇至今還記得查詢錄取結果那天的緊張,“生怕自己錄不上土木工程”。
塵埃落地的那一刻,他激動壞了,他和父母都相信,這是個欣欣向榮的行業,他即將開啟光明的未來。
02
大一聽說“就業前景不錯”,
大四半個宿舍找不到滿意工作
劉宇最終去了一所土木工程強勢的211院校。大一時,他曾和大四的學長打聽專業的就業率,和張雪峰的說法一樣,對方說“學習好的可以去房地產,絕大多數同學會去設計院,只有全院倒數的幾個同學才會去施工單位”。
比起更光鮮的房地產公司、設計院,施工單位算是最差的選擇。去工地很苦,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沒法回家,不僅賺不到錢,還要忍受“每天抽煙喝酒”的文化,
劉宇感到慶幸,他相信自己能憑努力收獲不錯的工作。
大二那年,張雪峰的說法突然變了。他對直播間的家長說:“沖有土木專業的985,一沖就上。但孩子如果真學土木,會不會怪我一輩子?”
大三,張雪峰狂妄地對著直播間連喊三遍“有沒有工地干的牛馬?”緊接著質問了一句“工地上誰分一本二本?”彼時,對專業深入了解的劉宇也已對專業漸漸祛魅,意識到了行業的衰落,但他已經沒有后悔藥可吃。
等到劉宇大四那年,再有人和張雪峰提到土木工程,他只剩下眼睛瞇成一條縫的大笑與輕蔑。
![]()
2024年,張雪峰嘲笑現在很多學校的土木工程都改名了,“怕你知道他是土木工程。”
招聘宣講會上,一名HR直接冷漠地拿起麥克風:“本科生哪怕再優秀,也只能投遞施工單位。”劉宇海投了很多家設計院,一直到畢業兩個月后,都“沒有消息”。
劉宇的經歷并非個例。2024年,土木工程專業就業率由5年前的95%下跌至60%以下。他的幾個室友同樣四處碰壁,一個人托關系去了老家的設計院,月薪3000元,另一個去了施工單位,鐵了心想辭職。大學招生同樣遇冷,同濟大學土建類專業錄取分數大幅下滑,2025年考研復試分數線只要300分。
無奈之下,劉宇只能去教培機構當老師,工作兩個月后,他決定考研,糾結再三,他放棄了跨考,再次選擇了土木工程。此時這個專業的熱度已跌至冰點,競爭也小了很多。“我不知道如果我考研再失敗的話,我還能怎么辦?又要像過去一年一樣找工作嗎?還是再煎熬備考一年?我不能再接受風險了。”
再次刷到張雪峰講土木工程視頻的那天,甘肅尚處于乍暖還寒的3月。劉宇正在家里準備研究生復試,對未來充滿了焦慮和恐慌。
兩次看視頻,心境截然不同。劉宇已經被打擊到“無所謂了”,只覺自己“是個笑話”。他看到,還有不少人留言,稱自己同樣受張雪峰的影響報考了土木,“被害了”。
![]()
“劉宇”們的痛苦,對于張雪峰而言太過遙遠。
如同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態度大變一般,犀利表達,引發爭議,公開道歉——這套流程,張雪峰已經在直播間復刻過很多次。
一次直播中,他解開外衣,露出印有“我錯了,我道歉”的定制短袖。從此之后,這件短袖成了他最愛穿的衣物。
2016年,張雪峰憑借自制視頻《7分鐘解讀34所985高校》進入大眾視野,隨即因點評“哈理工狗屁都不是”而收到律師函,最終在微博致歉。很快,他陸陸續續因言論問題向齊齊哈爾大學、西南大學等學校道歉。
2023年,“孩子學新聞就打斷他的腿”這句話讓他再次爆火,這樣的言論惹怒了不少高校教授,風波最終以他的致歉和告病平息。
此后,“文科都是服務業”,“文科生不考公大多就是做銷售”等極端言論再次出圈,張雪峰沒再道歉過。
這些年來,批評張雪峰的聲音也一直都有。“踩一捧一”“利用焦慮”“功利主義”“預測翻車”等標簽一直圍繞在他身邊。但張雪峰的影響力還是在急速擴大。
吳秋翔指出:“張雪峰確實會掌握更多信息,背后也有專業團隊幫忙分析,他的分析會有一定的數據和資料支撐。但本質上,他是銷售服務不是專業教育。在講述過程中,他不斷在利用和引導普通人的一種情緒,用信息為自己謀求利益。”
這些年來,張雪峰的很多話前后不一致,確實也是因為現實發生了變化。他始終在根據大眾口味、流行趨勢調整自己的說法。
但對于報考志愿的學生來說,專業選擇的機會只有一次,這很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此后的4年、甚至7年。這樣“碎片化”“快餐化”的建議,與學生們長期的選擇,產生了難以挽回的錯位。
![]()
解封首日,張雪峰發了一條微博
03
超百萬考生被張雪峰改變
截至目前,張雪峰在全網粉絲量超5000萬。賬號解封僅5天,張雪峰的微博賬號漲粉3000人。關注張雪峰動態的人們中,有忠實粉絲,但更多人看張雪峰,只是為了看個樂子。
可其實,不管相信他與否,張雪峰都已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
本刊發現,幾乎每個關注過張雪峰的人,都能說出他一兩個金句。劉宇反復提到的是“生化環材四大天坑,機械土木兩大護法”。除此之外,還有“文科考公三大專業,法學財會漢語言”“孩子報新聞就打暈拖走”“女孩不漂亮別說金融”……
金句的威力是巨大的。
和劉宇一樣,某教育自媒體博主劉林雨提到了她的朋友。朋友在女兒高考那年癡迷于張雪峰的直播,深信“普通家庭千萬別學醫,周期太長了,學計算機好”。她強行打消了女兒對醫學的興趣,逼著女兒報考了一所普通院校的計算機專業。
可上了大學后,朋友的女兒對計算機毫無興趣,更學不懂,雖然努力,但績點始終不高,沒能力考研和保研,如今大學畢業幾個月了,還待業在家,什么也不想干。女兒對媽媽越發怨恨,每天爭吵不斷,朋友十分焦慮,和劉林雨抱怨自己“后悔得不行”,“都怪當時篤信張雪峰,選錯了專業……”
![]()
國家信息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理事、教育專家陳沁做過一項針對“張雪峰效應”的研究,結果顯示,2023年占招生總人數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專業錄取排位被張雪峰改變。
陳沁引入了“張雪峰密度”的概念,即觀看直播觀眾占總人口的比例。
在“張雪峰密度”較高的地區,每五個考生中就有一個因為張雪峰改變了自己的專業選擇。在“張雪峰密度”最高的地區中,2023年金融學和新聞學專業的錄取百分位平均降低了4%。近200萬考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被張雪峰改變。
李萌萌就是錄取位次變化的受害者之一。
作為2023屆高考的考生,李萌萌從小語文分數高,喜歡讀書,她很早就錨定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希望將來能從事圖書編輯。她高考考了530多分,分數和上一年目標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很接近,本來想沖一沖廣東一所一本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剩下的保底學校,她也只填報了這一個專業。
但沒想到,那一年廣東省內所有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暴漲20多分,她一路滑檔了四五所學校,最終錯失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去了一所師范院校讀書。
李萌萌高中階段始終以“看樂子”的心態看張雪峰,但她沒想到,“漢語言文學好考公”這樣一句話,竟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她認識兩個日語生,從未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興趣,但都錄取到了該專業,“也是因為他們的媽媽在抖音上聽到了張雪峰的建議”。
更遺憾的是,大二那年,她偶然得知當年錄取到她目標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學中有10多個人都轉專業離開了。她不知道這些人是否也受到了張雪峰的影響,上大學后卻發現自己不喜歡。而如今,李萌萌只能曲線救國,實現成為圖書編輯的夢想。
![]()
一則“如何評價張雪峰”的筆記下,李萌萌和其他網友的評論
此外,陳沁還指出,就業形勢也因張雪峰受到了影響。如今張雪峰極力推崇的計算機專業,近7年來在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的占比一路下降,與此同時,2023年計算機類招生已達到所有招生的10.78%。未來這些學生畢業后,很可能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
相反,張雪峰唱衰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市場需求缺口正在擴大,呈現出了供小于求的趨勢。
04
“非常后悔”,
但人生的選擇不可證偽
“學了土木之后我才知道,早在17年、18年左右,行內人就開始說土木在走下坡路。但直到2022年,這個事情才被大家知道,這就是信息差,而我們沒有辦法提前知道。”
在家待業備考的一年里,劉宇思考了很多,他對張雪峰的態度,也從盲目信任變得逐漸理性。
劉宇覺得,張雪峰的出現確實幫助很多家長和孩子提前意識到志愿規劃的重要性,他的很多判斷雖然偏激,但也的確和行業現狀八九不離十。“問題在于他的判斷是短視的,只是基于當下考慮就說出很絕對的話,沒能力預測幾年后的變化。”
他對張雪峰沒有憤怒,更多是“一種無奈與自嘲”,“畢竟自己才是第一責任人”,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當時沒能再多了解一點。
讓吳秋翔更加擔憂的是,張雪峰不過是眾多“網紅咨詢專家”的代表。圍繞高考志愿填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這也讓高考志愿填報輔導呈現出“快餐化、碎片化特點”,對眾多考生和家長的志愿填報產生廣泛影響。他曾注意到,一名學生選專業的咨詢視頻受到40萬點贊,有的個案咨詢視頻更是有高達7000萬的播放量。
![]()
張雪峰解封后,微博的粉絲留言
和劉宇輕信張雪峰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判斷一樣,張雪峰類的“快餐式解讀”往往讓普通家庭深信不疑,但“這種對高考升學決策的‘淺層認知’,比單純‘不知道政策’的危害更具隱蔽性,也更容易導致選擇失誤。”
而現實的吊詭還在于,人生的選擇是不可證偽的。哪怕不聽張雪峰的話,選擇專業之后的未來、行業的變化也難以預估。
和劉宇同年上大學的朋友找了另外一家很貴的高考志愿填報機構。能夠去幾乎所有985學校熱門專業的他,最終在機構的建議下填報了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如今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境地,“也覺得自己被坑了。”
他還有一個好朋友,最開始報考了機械工程專業,上大學后,聽說軟件工程專業更好,便轉了專業。沒想到大四畢業時,軟件工程專業的就業形勢很不樂觀,機械工程專業反而成了大熱門。他想考研轉回去,但分數已經被抬高了,競爭激烈,他最終考研失敗,無奈留在軟件工程行業工作。
空窗近一年后,劉宇考上了土木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如今的他相信“長期主義”,“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判斷,結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專業”。沒人說得清楚一個專業4年后、7年后究竟會怎樣,他覺得,土木工程專業也到了“破而后立”的階段,一些能力不足的人被市場淘汰了,現在留在行業內的少數人,都在為之努力。
劉宇不知道等到自己再畢業,能否順利找到工作,但他給自己定了個30歲的計劃,希望用接下來的6年慢慢沉淀,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待下一次機會。“既然已經走到低谷了,肯定會往上走的。”
盡管如此,劉宇還是時常會想起報志愿的那天。
“非常后悔”,如果時光能夠倒流,如果他沒有點開過張雪峰的視頻,他很有可能會選擇失之交臂的自動化或計算機專業。
如果那樣,他的人生又會怎么樣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