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賽娜(北京)
《一飯封神》已經完結了一個多月,其中許多大廚所在的餐廳仍然預約不到。
帥曉劍帥大廚在小紅書發布長文表示「突然帶來了二三十倍的客流」,而據小紅書用戶曬圖,紅棉餐廳的預約也已經排到了11月之后。除此之外,每天都還有用戶在復刻大廚們的同款菜肴。
![]()
綜藝的討論周期,在小紅書被顯著拉長。《一飯封神》不是孤例,剛收官的《心動的信號8》,嘉賓持續在小紅書營業,分享官宣后的近況,方益炯多次在徐如藍的小紅書評論區中認領「攝影師」身份,讓嗑糖的觀眾在小紅書追更《心動的信號8》的「續集」。兩檔脫口秀綜藝已經收官,但是他們的故事還在被拆解與分析。
![]()
從這個超越播出周期的熱度不難看出,觀眾對綜藝消費的需求已然發生變化。對用戶來說,綜藝早已不是被單向接受的內容,而是一種素材,供用戶們在社交媒體生產更多的內容。
而在這樣的討論場中,綜藝會發展出自己的「二次生命」。這些內容影響力并不止在于題材本身的受眾,還能擺脫時間線的局限,在收官后依舊持續生長,擁有源源不斷的話題。在這里,語言表達類綜藝可以被延展出職場心得、人際關系、自我成長等多重維度,美食節目也能在復刻同款、真人持續追蹤里擁有「不斷更」的生命力。
綜藝的生命線得以被無限拉長,在殘酷的「注意力爭奪戰」里,被拓寬了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保持時刻的「在場」。
1.當綜藝用戶成為共創者
當下,用戶消費綜藝的方式正在發生一場巨大的變化,這一趨勢已在業界獲得共識。這些用戶消費上的變化,在2025中國?播電視精品創作?會上有了一個新的定義:新大眾文藝。
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的普及之下,大眾能更多地參與到文藝創作和傳播中。他們不只是當觀眾,還能當主角。社交媒體上,人人都有發言權。每個人都能對節目給出自己的評價、感受,甚至根據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創作。
在這種共創視角下,用戶對「自上而下」的營銷推送極度敏感,能輕易識別熱搜中的「廣告味」和「水軍」。歷經無數次營銷「套路」,他們愈發青睞真實、立體、有態度的人和內容,也就是所謂的「活人感」。
![]()
對營銷號的吐槽和模仿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行玩法
在二創過程中,用戶會自發挖掘內容與自身生活的連接點。無論綜藝題材為何,在小紅書這樣的社區,它總能被解讀出個人成長、生活啟發等普世價值。用戶希望內容「與自己有關」,能切實回應其生活困惑或興趣點。
在「新大眾文藝」的背景下,用戶更想找到能聊得來的圈子。而用戶要判斷一個內容好壞與否,會更信網友的真實評價,而不是那些官方的推薦。普通用戶說的話比專業營銷更有分量。這種轉變,說明新大眾文藝的核心就是:文藝好不好,大家說了算。
綜藝不光需要算法驅動的短期熱點(如熱搜、切片短視頻),還需要承載用戶對內容的深度解讀、情感聯結與身份認同。他們需要能持續探討節目議題的場域。這意味著宣發需跳出熱度維持邏輯,構建可承載深度互動的場景。
用戶需求的巨變,對綜藝宣發提出了全新挑戰:如何滿足用戶深度參與、掌握解釋權、尋求真實鏈接的需求?
面對共創時代,綜藝宣發必須進行根本性轉變,核心邏輯從 「我說你聽」轉向 「激發共創」,其中關鍵一環在于轉換思路,「堵不如疏」。與其嚴防死守以求維持作品的神秘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如主動在播出前釋放關鍵信息、物料或體驗,巧妙點燃用戶的好奇心與討論熱情。
哇唧唧哇聯合創始人馬昊對新聲pro說,如今綜藝宣發已經不像過去,要一直捂著,到某個節點才一次性釋放。如今的綜藝宣發不再是線性的、按步驟進行,而是可以隨時發酵話題,這些話題積累的熱度都會逐步增加關注度。
此前兩檔脫口秀喜綜的成功預熱便是明證:現場導演積極鼓勵觀眾錄制后在小紅書分享真實有趣的repo,這一舉動成功將圍觀觀眾的好奇心轉化為預熱聲量,在節目正式開播前就凝聚起一批活躍的核心用戶群,為后續口碑爆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
宣發的視角也需要沉下心來,敏銳捕捉并放大節目中的生活化觸點。這意味著不再只執著于宏大主題或敘事主線,而是要挖掘那些看似瑣碎、不起眼,卻能與用戶日常生活產生強關聯的細節——明星同款好物、實用生活技巧、戳中內心的情感金句、甚至是一個有趣的表情包。
《一飯封神》播出時,小紅書綜藝聯動美食垂類,發起了「我逐幀復刻一飯封神同款」風潮,讓一眾用戶曬出復刻菜肴。同時,用戶還對大廚們所用刀具、餐具的考古式收集和同款清單整理,生活化觸點成為觀眾最易共創的入口。
![]()
在話題引導層面,宣發需具備出色的「翻譯」能力,主動提煉「共同命題」,即敏銳地將節目內核向職場生存、親密關系、自我成長、代際溝通等普世性議題轉化,讓節目的核心價值能與廣大用戶的個人經驗和集體記憶產生共鳴。
《一飯封神》作為一檔美食垂類綜藝,其成功破圈的關鍵點,恰恰在于用戶在平臺上不僅追逐同款美食,更深度挖掘大廚們的人生故事、性格特質,以及在團隊協作、壓力應對中展現出的、極具啟發性的職場生存智慧——這些超越美食本身的深度討論,正是通過共同命題打破了垂類的受眾桎梏。
最終,整體營銷姿態需要實現從仰望到平視的根本轉變。內容要努力貼近用戶的日常煙火氣,更重要的是,嘉賓/藝人在社交媒體上的運營,必須強化真實的「活人感」——展現個人興趣愛好、生活片段、甚至是小小的吐槽。這能有效打破壁壘,讓嘉賓化身為用戶可感知、可互動、甚至可調侃的「互聯網鄰居」。
在《浪姐》《披荊斬棘的哥哥》等競演節目中,多位藝人正是因為其小紅書收藏夾(如愛看的書、愛買的零食、愛用的平價好物)被用戶發掘,瞬間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形象也變得親切立體,便是平視策略奏效的體現。
![]()
在「新大眾文藝」時代,大眾不僅僅是文藝的旁觀者,而是手握共創權的創造者。這場社交媒體帶來的變革,改寫了綜藝宣發的戰場規則。它要求平臺與內容方不再高高在上地單向輸出,而是俯下身來,搭建激發共創的舞臺。
2.線上鏈接線下,無法替代的討論場
小紅書在最大化激發「共同命題」、承載用戶深度共創方面,擁有其得天獨厚的平臺基因和難以復制的社區生態。其核心優勢,在于匯聚了一群文化消費高度活躍、且在互聯網表達上占據先鋒地位的新生代觀眾。
這群用戶不僅擁有旺盛的體驗欲、分享欲、表達欲,更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審美基礎。他們在文藝作品包括綜藝的消費和互動中,形成了四種鮮明的社區行為模式:利他型「自來水」,真誠主動地分享、安利心儀內容;緊密同好圈層,在興趣社區中形成平視交流的「最熟悉的陌生人」關系;推崇「活人感」,強調真實體驗、真誠分享;關注創作者并渴望雙向互動,更追求共創模式。
正是依托于這群獨特用戶及其所營造的社區氛圍,小紅書構建了一個滋養綜藝「二次生命」的討論場,與用戶的生活息息相關。
小紅書的用戶擅長從綜藝的表層娛樂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共鳴和普世價值,形成一個意識共鳴場。今年的兩檔脫口秀喜綜播出后,其中女性選手的亮眼表現一直在輿論場被持續討論。而在小紅書,小帕、房主任、嘻哈等幾位女性脫口秀下的段子會被逐一拆解,分析其中深意;他們在節目采訪中、播客節目里分享的人生故事,也成為社區的熱點話題。這些從女性口中講述的「段子」,激勵著更多普通用戶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從而創造了一個更鮮活更有生命力的討論場。
這些女性的故事會激勵很多普通用戶分享他們自己的人生故事,形成一個更有群像感活人感的討論場。比如有用戶就從縣城女孩的角度,發布筆記「房主任與唐香玉的鏈接點」,說作為他們的同鄉,很高興能看到唐香玉火起來,她們的故事會激勵更多縣城女孩向上生長,獲得了將近9000的點贊。
![]()
直到現在,比賽已經結束快兩個月,小帕的段子仍然會被用戶整理出來,感慨「小帕這段話真的能治愈我千千萬萬次」,并獲得了6000多個點贊。在節目結束之后,房主任開始了專場巡演,每一場都有用戶更新,這些女性選手接下的商務代言,也會自然而然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
哇唧唧哇出品的綜藝《毛雪汪》于去年推出夏日季的時候正式入駐了小紅書,本身就是小紅書資深用戶的馬昊,會觀察每期節目后小紅書討論的情況。有很多內容發酵超出了觀眾的預期,比如姜妍分享自己校園霸凌的經驗,就在小紅書引發了極其廣泛的共鳴。馬昊發現,小紅書用戶善于挖掘細節,很多對毛不易、李雪琴的觀察,連坐在現場攝影機背后的她都沒發現。
同時,節目組也會保持在小紅書的高度沖浪,觀察社區目前正在討論什么話題,有哪些關注點。
無論是什么題材的綜藝,如果嘉賓本身就在小紅書有賬號,小紅書用戶就會自動將這檔綜藝發展為「養成綜藝」。在這里,一起追番的朋友會有極強的陪伴感,因為這里的討論不是時間線性的,而是多點擴散、持續進化的。
在《心動的信號8》播出期間,小紅書官方策劃了心動陪看團,每周安排陪看嘉賓進行直播陪看,其中熱度最高的是奇聞cp,最高在線人數達到了1.5w。這讓小紅書化身為「野生觀察室」,用戶在這里可以看到更多元的觀點和表達,也可以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偏好。而這些「觀察室」片段,對于其他用戶而言又是新鮮的自媒體素材,既可以截圖自己認同的觀點發出來蓋章「嘴替」,也可以發表不同觀點。
![]()
「嗑糖」就這樣在觀點的碰撞中,似乎有發展為一門正經學科的趨勢,還給用戶帶來了豐富的話題來源。
這種陪伴感不僅在同好圈層體現,嘉賓也在這里活躍得像陪用戶一起追更的老友。畢竟,在小紅書這個重視生活分享,滲透進日常生活多個場域的社區里,大家都是彼此的「互聯網人脈」,只要有需求,就會來這里搜索、收藏、點贊、互動。這樣的互動場消融了嘉賓與用戶之間的壁壘,模糊了熒幕內外的界限,讓綜藝嘉賓(尤其是素人或具有強生活屬性的藝人)真正走進用戶的生活圈。
在《喜劇之王單?季2》播出期間,選手@臨沂房主任 在小紅書的漲粉堪稱現象級,在節目播出過程中漲粉44萬。她第一場出圈的脫口秀片段,在自己的賬號上就獲得了超7萬的點贊。正如龐博所言,大家從她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媽媽,外婆等女性長輩。
![]()
房主任在小紅書的現象級漲粉
房主任也將小紅書作為自己消息第一時間的發布地。在前一陣輿論沸沸揚揚的時候,她直接發布視頻「網上說我面相兇,我拿了個特效擋擋臉」,逐條解釋了一下大家對她段子以及生活里的質疑。一路追更房主任小紅書的用戶會發現,房主任發布的內容幾乎就是一檔陪伴感十足的養成綜藝,你能在這里看到她上節目前寫的小段子,段子出圈后去與自己的大屏打卡的驚喜與快樂。
在節目播出期間,小紅書也成為兩檔喜綜選手們的直播首選地。《喜劇之王單?季2》共計20位選?在小紅書開播,總計開播124場。《脫?秀和Ta的朋友們》則有29位選?站內開播,總計開播159場。
這些直播內容,還會反向供給到綜藝中,成為節目內容的一部分。《脫?秀和Ta的朋友們》節目中,魯豫在點評時援引了選手直播中的信息。
![]()
這種強互動的熱情,也能從線上遷移至線下。在傳統的營銷思路中,收官幾乎是營銷的終點,在這之后,節目會自然而然地在大眾視野中慢慢退后。但《一飯封神》在完結之后,小紅書開了一場線下收官禮。節目里的熱鬧,被搬到了線下。
![]()
紅燒肉、豬扒飯、春卷、莫吉托等出圈菜品,主廚們現場制作,用戶可以圍觀到烹飪的全過程。而一批通過 「線上征集 + 線下抽號」 獲得試吃資格的幸運用戶,可以親自感受這些菜品的神奇之處。還有人被拍到的圖饞到,立即打車前往看能不能碰運氣搶到試吃券。這場線下盛宴,本質上是線上共創熱情在物理空間的延續與狂歡。
所有這些看似獨立的用戶行為與平臺動作,共同滋養著一個強大的「共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內容價值被深度挖掘,被持續再造,并與用戶真實生活深度融合。小紅書作為用戶生活決策和情感表達的日常陣地,促成了這種深度交融。用戶在這里不只是「看」綜藝,而是在「用」綜藝、「活」在綜藝的延伸里。
綜藝在這里掙脫了類型與時間的束縛。當節目收官不再是終點,小紅書便成了綜藝持久生命的主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