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
轉自:嘉興日報
![]()
![]()
![]()
![]()
![]()
![]()
■記者 吳冰鑫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50人的小劇場里,脫口秀演員妙語連珠,引得觀眾捧腹大笑;為上班族量身定制熱騰騰的家常菜,“上門做飯師”悄然走紅;在家附近的健身步道上,“體育外賣員”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運動指導……近年來,在新技術驅動、新業態催化和新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共同推動下,一批新職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今年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第七批新職業信息,17個新職業及42個新工種集體上新,獲得“官方認證”。
在秀洲,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投身于這些充滿活力的“潮流”職業,扎根于瞬息萬變的市場前沿,敏銳捕捉消費升級中的痛點與需求,用專業與創意點亮了城市生活的新圖景。
用笑聲包裹思考的現代說書人
一支麥克風、一把高腳凳,在秀湖音樂廳的聚光燈下,脫口秀演員阿寧正繪聲繪色地講著段子,時不時抖出的“包袱”,引得臺下觀眾前仰后合、掌聲不斷。
“講脫口秀門檻并不高,但想出彩還是挺難的。一個‘包袱’下去,底下觀眾沒反應,場子就涼了。”阿寧是一名95后“碼農”,脫口秀是他的第二職業。談起自己如何與脫口秀結緣,他娓娓道來。
“我其實是個‘i人’,平時話很少,大概也和我的職業有關。”阿寧說,自己是一名后端工程師,每天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腦寫代碼,與人交流基本靠線上聊天工具。“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讓他的日常顯得有些沉悶。
“脫口秀算是一種舶來品,英文叫‘talk show’,原本是由主持人引導的談話節目。我真正接觸并愛上脫口秀,是因為國內一檔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那些源于身邊人的真實故事,被脫口秀演員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講出來,讓人耳目一新!”從那時起,脫口秀逐漸融入他的生活。一次嘉興本地劇場的邀約,讓他第一次登上了脫口秀舞臺。
“第一次登臺是在貽笑喜劇,那是我們本土的脫口秀舞臺,邀請的都是嘉興本地的演員。”回憶起初次登臺的經歷,阿寧顯得有些靦腆,“當時初出茅廬,講得好不好其實不太在意,但那次經歷讓我對這個舞臺深深著迷。”
阿寧說,脫口秀的段子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源于對生活細節、社會現象和人際關系的敏銳捕捉,再通過“反轉”“自嘲”等技巧轉化為幽默表達。不同于影視或話劇,脫口秀是“一人一麥”的極簡藝術表現形式,演員的語氣、節奏、肢體、眼神都直接影響演出效果。
“臺下的觀眾甚至能影響演員的表現!”阿寧說,“所以,很多脫口秀演員喜歡先去開放麥試試。開放麥是行業同好聚會,更看重即興創作和觀眾互動,門票通常也比較便宜。”開放麥不僅為新人提供首秀機會,也幫助職業演員測試新稿、打磨作品,通過真實互動不斷優化內容。
如今,阿寧已成為秀湖音樂廳脫口秀舞臺的常客,每月都會抽出時間創作新劇本。今年10月,他還參加了在秀洲舉辦的長三角脫口秀新人賽,與來自蘇州、海寧等地的選手同臺競技、切磋交流。
體育也能成為“外賣”
用戶一鍵下單,教練上門提供個性化體育培訓,這種“體育外賣”新業態,近來在秀洲悄然興起,不僅開啟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也開辟出一片就業藍海。
“時間、地點你來定,器械、計劃我來備。”每逢周末或節假日,秀洲不少小區的健身步道、公園廣場上,總能看到這樣一道特別的風景:孩子們在體能教練的指導下,練習跳繩、跳遠或進行跑步沖刺訓練。
這正是在秀洲走紅的“體育外賣”。這項服務主要面向嘉興本地的青少年及幼兒,按學員需求定制課程內容,由專業教練攜帶器材上門授課,提供體適能培訓、有氧減脂、體態矯正、中考體育提分等針對性輔導。
早上7點半,在秀湖公園的草坪上,伴隨著清脆的哨聲,9歲的學員小賀正跟著體育教練周錦銳進行體適能訓練:單腳跳、開合跳、折返跑……訓練中,膝蓋的角度、擺臂的幅度、落地的緩沖,每個細節都被教練逐一糾正。幾個項目下來,小賀額頭已沁出細密汗珠。
“外面報班,沒人接送,讓孩子一個人去上課又不放心。這種教練上門教學的模式就很省心,孩子鍛煉和家長接送的問題都解決了。”小賀的母親表示,自己是在網上偶然了解到秀洲有“上門體育”服務,便決定試試。“六節課下來,孩子體能狀態明顯改善,也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不知不覺就減少了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周錦銳是國家二級運動員,退役后轉型成為體育俱樂部教練,專注于青少年體適能、體育中考及田徑專項訓練。今年暑假,他的日程每天都排得滿滿當當。
“家長沒時間接送孩子,容易導致訓練頻率降低、效果打折扣。‘上門體育’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教練帶著器材上門,在小區空地上就能開展專項訓練,省去了學員往返的通勤時間。”周錦銳說,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還能讓教練更專注地糾正動作細節,“一些在集體課上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在上門教學中都能被及時發現并解決。”
你在線點單,我上門做飯
“現炒的菜,趁熱吃才好吃!”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執念。下班回家,吃上一盤熱乎菜,喝上一碗漂著油花的蛋花湯,一天的疲憊便能一掃而空。然而,對不少上班族來說,回家做飯卻成了一種“奢侈”——買菜備菜費時,烹調過程繁瑣,飯后還要收拾“戰場”。久而久之,開火做飯的頻率越來越低。
最近,一個名為“上門做飯師”的職業悄然走紅。不用擠菜市場、不用洗碗收拾,花比下館子少一半的錢,就能在家吃上熱乎健康的家常宴,這讓上班族、獨居老人和聚會家庭動了心。
90后女生毛雨清就是“上門做飯師”隊伍中的一員。傍晚6點多,她剛按響信達香格里小區一戶人家的門鈴,門就“吱呀”一聲開了。“雨清來啦!快進來,我早就盼著你做的菜了!”居民項女士笑著接過她手里的食材袋,塑料袋里的羅氏蝦還在“蹦跶”,一下子把家里的煙火氣拉滿了。
套上自帶的圍裙,毛雨清在廚房忙活起來。剁肉餡的“篤篤”聲、炒蝦仁的“滋啦”聲,讓原本冷清的廚房瞬間熱鬧起來。她手腕一翻,鍋里的食材均勻受熱,不到一小時,油爆蝦、早豐嵌肉、糖醋排骨、清炒時蔬便擺上了桌,連廚房也被收拾得干干凈凈。
“我預定這項服務已經一年多了,感覺比下館子劃算。”項女士算過賬,食材費加上服務費總共才百來塊,“要是去餐館,這桌菜至少得200塊,還沒這么新鮮實在。”
聽著項女士的連聲稱贊,毛雨清格外自豪。“我一開始只是幫朋友做飯,沒想到后來慢慢做成了半職業。”她回憶道,當時有朋友抱怨“下班太累不想做飯,又擔心外賣不健康”,便請她上門幫忙。第一次,她做了三菜一湯,朋友嘗了直夸“有媽媽的味道”,便突發奇想提議她兼職上門給人做飯。
“我就試著在網絡平臺發了個上門做飯的帖子,沒想到后臺留言和私信一下子爆了,每天都有十幾個人要預約做飯。”毛雨清告訴記者,如今,除了上班族,獨居老人也成了她的常客。對于這部分顧客,她會根據老人的口味和健康狀況,量身定制菜品,讓他們吃得開心,更吃得健康。
一個個富有時代感的新職業不斷涌現,背后折射出人們就業觀念與職業選擇的深刻轉變。養老服務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等一大批帶有行業新標簽的職業,不僅刷新著人們的職業認知,也映照出秀洲經濟發展的新脈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