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叫蒂波蒂波的小鎮確實夠倒霉的——2025年10月28日,菲律賓巴西蘭省的這座邊陲小鎮在社交平臺上發出緊急通告——全鎮正“遭到圍攻”,學校停課、政府停擺,民眾被迫逃離。短短數小時內,2500戶家庭倉皇奔逃,整個地區陷入停滯。
菲律賓軍方當日下午輕描淡寫地將這場沖突定性為“家族沖突”,并宣稱局勢已獲控制。但這面精心編織的平靜帷幕之后,真正浮出水面的是菲律賓南部盤根錯節的武裝勢力與深層次矛盾——那里從來不只是家族恩怨的舞臺。
![]()
“家族沖突”這四個字,聽著像兩戶鄰居搶地,其實是一群島民+教團+軍閥在分一塊能種椰子、能走毒品、還能埋炸彈的地。所謂的“家族沖突”,不過是菲律賓南部長期動蕩的冰山一角。
蒂波蒂波鎮靠近印尼與馬來西亞邊界,這片曾經恐怖團伙與武裝叛亂組織活躍的區域,如今再度被槍聲驚醒。巴西蘭省省長哈塔曼揭開了沖突的導火索——一名伊斯蘭講師的遇害引發了支持者的復仇行動,而這位講師的一名親屬,正是前穆斯林武裝分離組織“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的成員。
![]()
1970年,菲政府把棉蘭老島劃成“開發邊疆”,來自呂宋的天主教徒一家家遷進來,原本住這的陶蘇格穆斯林被擠到山邊;1972年馬科斯宣布軍管,一槍打死一個伊瑪目,于是“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扛槍上山,說是要建“邦薩摩洛國”。
五十年來,這劇本被復印成三份:MNLF、MILF(分裂派)、阿布沙耶夫(極端派),再混進“椰子大亨”安帕圖安家族、“碼頭老板”蘇祿蘇丹家族,還有一票只認美元不認古蘭經的私兵。
這其中大名鼎鼎的阿布沙耶夫武裝尤為引人關注。這個成立于1991年的組織,創始人是曾赴利比亞接受軍事訓練、后又加入阿富汗“圣戰”的阿布杜拉加克·簡加拉尼。
![]()
他們不僅制造爆炸案、襲擊教堂,更擅長綁架勒索——2000年從馬來西亞度假勝地劫持21名外國游客,讓“阿布沙耶夫”這個名字一夜之間震驚世界。
更令人擔憂的是,阿布沙耶夫武裝與“基地”組織存在關聯,這一聯系甚至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證實。他們通過綁架活動籌集資金,2014年曾炫耀釋放兩名德國人質獲得的3500萬比索贖金,這種資金來源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活動能力。
與阿布沙耶夫并存的是其他反政府武裝組織網絡。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作為菲律賓最大的反政府武裝之一,曾制造一系列爆炸和襲擊事件。雖然2014年與政府簽訂了和平協議,但其部分成員仍可能參與地方沖突。
而2008年從MILF分離出來的“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BIFF),則繼續堅持獨立建國,甚至與阿布沙耶夫組織一起宣布效忠伊斯蘭國(ISIS)。
![]()
在這些組織背后,真正維系著南部地區暴力循環的,是那種被稱為“rido”的家族仇殺傳統。在棉蘭老島,家族間的武力報復根深蒂固,甚至連一場籃球賽都可能引發數百人的沖突。
這種仇殺往往與政治權力爭奪交織在一起——2009年震驚世界的“馬京達瑙大屠殺”中,包括30多名記者在內的57人遭集體殺害,背后正是安帕圖安家族與曼古達達圖家族對省長職位的爭奪。
軍方將蒂波蒂波沖突簡單歸因為家族矛盾,或許是一種精妙的敘事策略。這么一來,既避免了承認恐怖主義網絡依然活躍的尷尬,又消除了區域性恐慌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規避了外界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質疑。
![]()
畢竟,當一片土地同時具備戰略價值與被遺忘的貧困,沖突的種子便已悄然埋下。
蒂波蒂波鎮所在的區域被稱為“蘇祿海-西里伯斯海三角區”,這里不僅是商旅往來的黃金水道,也是非法貿易的溫床。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年輕一代缺乏機會,極端思想自然會找到生長的土壤。
事實上,經過菲律賓政府多年的清剿與社會融合努力,這一地區近年來似乎已逐漸恢復平靜。但如今的沖突再度提醒人們,表面的平靜多么脆弱。
![]()
近二十年過去,這么長的時間,放咱們這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發展到天翻地覆了。但在許多類似菲律賓這樣的國家,卻槍聲依舊,只是敘事的方式變得更加精致。
槍聲會暫時停歇,但除非解決貧困、缺乏教育、機會不平等與歷史積怨這些沖突的真正溫床,否則下一場沖突,或許已在醞釀之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