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潤
來源:劉潤(ID:runliu-pub)
上周,二十屆四中全會落幕,我的朋友圈被一份“十五五規劃”刷屏。很多讀者都問,能不能解讀一下,到底說了什么?
說來慚愧,第一時間解讀,原本是這個小破公眾號的職責。但上周整個團隊都在忙于年度演講,實在沒找到時間解讀。終于,演講結束,我建立了“2026年度演講逐字稿”文檔,背上我的小書包,繼續出門,為你跑腿,為你搜集最新一年的素材。
在出門之前,不如咱們把欠的作業補上:這份十五五規劃,究竟怎么讀?背后有哪些信息?
其實,讀這種政策文件,有一個訣竅:不要逮著這一份文件沒日沒夜地看,而要找出和它相關的一系列文件,對比著讀。
就比如這份規劃,我們需要找出5年前十九屆五次全會上的“十四五規劃”。這一對比,你就會發現:
里面有很多“措辭”上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里,很可能藏著未來的“信號”。
01
兩大變化
“十五五規劃”到底說了什么?
簡單來說,主要提出了12個重點任務。
我在“華爾街見聞”上看到一張對比圖。你會發現,今年這12個重點任務,跟五年前的“十四五規劃”幾乎一致。只有在一些順序和措辭上,有些差異。
![]()
可能,你會想,這不就是換了個順序嘛,能有什么不一樣的。
其實,這里面的變化非常大。我認真研究做了對比,最大的變化,有兩處。
第一,“現代產業體系”,和“科技創新”調了位置。
“十四五規劃”為什么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
因為當時我們遇到一個大難題:被“卡脖子”。
也許你還記得,那時候中國遇到了這樣幾件科技封鎖的大事。比如,華為被美國制裁禁用安卓系統。比如,光刻機被限制進口。比如,美國對包括大疆、中芯國際、海康威視等企業實施芯片斷供。一輪又一輪的技術封鎖,讓“核心技術和零件受制于人”這個問題變得愈發明顯。
怎么辦?科技自立自強。所以,“十四五規劃”會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用技術發展補上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短板。
那為什么過了五年,“現代產業體系”排到第一呢?
因為經過“十四五規劃”,中國在芯片、AI、精密設備等科技領域,都有了很大突破。過去五年,就像是在“造馬達”。現在,馬達做好了,該用它帶著“現代產業體系”這輛賽車跑一跑了。
這次調整順序,并不是說科技不重要。而是在強調,科技發展的目的,是要更好地為產業服務。
有意思的還在后面:
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關鍵詞,是“制造業”。
可能你會好奇,中國難道不早就是制造業大國了嗎,為什么還反復強調?
在這里,請允許我引用蔡鈺在她的得到專欄里的觀點。我當時看了,覺得她說得非常好。
這是摸著過去5年的歐美過河,在看到歐美當前實體產業空心化的困境后,要求自己提前規避這種風險,省去日后像美國這樣積重難返、辛辛苦苦搞制造業回流的麻煩。——蔡鈺《蔡鈺·商業參考4》
說白了,以后我們不再是“摸著別人過河”,而是開辟屬于自己的深藍航道。
第二,“對外開放”,從第九,變成第五。
為什么會變呢?
先來看“十四五規劃”里是怎么寫的: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說白了,就是我們要做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參與進全球化體系,融入全世界的市場,把我們的貨賣到更多地方。
就像一個商場,為了吸引更多客流,要修更高更寬更大的門。
到了“十五五規劃”,這個表述變了: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什么叫“制度型開放”?大白話,就是我這個商場不光歡迎你來買東西,還歡迎你也進來一起賣東西。
所以現在回頭看,之前的144免簽、K簽等政策,可能都是在“制度型開放”層面的一步步試驗。未來,很可能還會有更多政策的出臺。
不過,這對很多做“跨境”生意的人來說,是一次機會。
假如你是做跨境電商,那你最大的機會,不是往海外賣更多的貨,而是幫別人“理清規則”。比如搞定歐盟的“碳關稅”,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過去,我們靠的是把“中國制造”賣出去的硬實力。未來,可能更需要的是把“全球規則”理清楚的軟實力。
02
五大重點信息
說完了最明顯的兩個大變化,接下來,我選擇了跟我們關系最大、影響最密切的5個重點信息。
看看五年間的表述,到底有哪些變化,又都透露出哪些信息。
1、“實體經濟”的描述,多了一個“ 根基”
在提到“現代化產業體系” 時,5年前的文件,寫的是: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5年后,寫的是: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這部分最值得注意的,是對“實體經濟”的形容。之前只是作為“發展經濟著力點”,現在多了一個“根基”。這其實就意味著,未來五年,“實體經濟”可能將成為重中之重。
對于做實體經濟的企業家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消息。你很可能,要站上C位。
不過,這不是說讓你什么都不做,在家里坐等潑天富貴。那不可能。你必須在你的行業“扎根”。
怎么做?比如,產品研發、升級生產線、優化供應鏈等等。未來,不能再帶著“賺快錢”的心態做實體經濟。而是要有長久做下去的心態。
一句話總結:未來五年,我們能預見,國家或許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2、科技的地位,從“支撐”變“引領”
在提到“科技創新” 時,5年前的文件,寫的是: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5年后,寫的是: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里對“科技”的定位,有了大變化。從“支撐”升級為“引領”。同時,還增加了“新質生產力”。這就意味著,未來五年,科技不再只是“輔助”。
那么,“新質生產力”又是什么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科技創新,讓人干活更高效,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價值。
而現在,科技成了“新質生產力”的“引領”,這就是說,“科技”成了“新質生產力”這輛賽車的引擎。馬力更足,跑得更快更遠。
那么,如果你正處在AI大模型、機器人、新能源等科技領域,那未來五年里,依然會是國家發展的重心。
如果你處在傳統行業,那么你就要想辦法如何用科技提高生產力。比如,把AI應用到你的生產線,投入機器人進入流水線。
一句話總結:未來五年,科技也許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3、從“國內國際雙循環”,變“全國大循環”
在提到“國內市場” 時,5年前的文件,寫的是:
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5年后,寫的是:
要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少掉的詞,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多出來的那個關鍵詞,是“全國統一大市場”。
怎么理解?
過去提“雙循環”,重點是靠國際市場來帶動國內發展。現在不強調“雙循環”,而是“國內統一大市場”。這說明,重心變了。從“做大市場”,變成“打通市場”。
這里的”打通市場“,其實就是讓全國商品、資金、數據等等都能自由流動。
那,為什么要打通?難道原來不通?
因為國內市場,一直都是分散的。所以,有很多政策里提到的“卡點堵點”。
比如產品認證不統一。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省市要重復認證。比如審批標準不統一。全國開設門店,可能每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標準。比如地方保護。曾經有城市為了推廣新能源汽車,只給本地品牌上牌、補貼。結果就是,一件商品可能從杭州運到內蒙,成本比出口東南亞還高。一家咖啡店想在10個地方開店,可能要辦10張證。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目的,就是拆掉這些“圍墻”,修上“新路”。
這樣一來,內需自然就會擴大。而這,也許才是這項政策的最終目的。
一句話總結:未來的重點,很可能是打通國內各地間的壁壘,讓國內的生意更好做。
4、城鎮化加了四個字:“以人為本”
在提到“新型城鎮化” 時,5年前的文件,寫的是: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5年后,寫的是:
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主要加了四個字:“以人為本”。
這意味著什么?
以前的城鎮化,可能就是蓋房子、修馬路。而現在的城鎮化,變成了服務。說白了,從“建造鋼筋水泥”變成了“服務人”。
這也就意味著,生意的邏輯可能會發生大變化。
就拿房地產來說,過去賺錢的思路很簡單。拿地、蓋樓、賣房,就結束了。但現在,重點要放在“城市服務”上。
比如,城市里的“社區食堂”飯菜好不好,“便民菜場”的菜價是否公平,“市民活動中心”的設施是否齊全等等。
一句話總結:未來的城市發展,重點可能不再是蓋多少樓,而是服務好城市里的人。
5、“民生”的重點,也許是“人”、“房”和“共富”
在提到“民生” 時,5年前的文件,寫的是:
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5年后,寫的是: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這里的變化非常大。
首先,“應對人口老齡化”變成了“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轉守為攻。
其次,“房地產”第一次出現在了“民生”這個籃子里,而且強調“高質量”。
最后,明確了民生的大方向,是“共同富裕”。
這里面就已經明晃晃放著三條超級賽道。
第一條,“人”的生意。
服務老年人的“銀發經濟”,和撫育小孩的“親子經濟”。都是正在擴張的商業藍海,而他們都是未來的剛需。
第二條,“房”的生意。
與其“蓋樓”,不如專注“住房品質”。比如小區適老化改造、智能家居等等。
第三條,“共富”的生意。
“共同富裕”就意味著能夠服務大多數人,而這樣的生意往往性價比高。比如社區團購、二手交易平臺、線上職業教育等等。
一句話總結:未來五年的“民生”,重點可能會放在老人小孩、住房品質,和“共同富裕”三方面。
03
最后的話
呼。兩大變化和五大重點信息,說完了。
可能,你會想。這也太摳字眼了,沒必要。
其實不是。
如果你是創業者,或是企業家,或是打工人,你最關心的會是什么?大概率,是我這行能不能做下去?我這行有沒有前途?我的飯碗還能捧多久?歸根究底,大家關心的都是同一件事:未來的確定性。
而這類最高層文件,對我們來說,最大價值就是給我們一個確定的未來。
你的行業是不是被政策提起?你的發展策略能不能跟政策順著來?你的創業和工作是不是國家鼓勵支持的那些?
這些疑惑該怎么解決?就是看文件。看懂未來五年的政策方向,就知道要往哪里走。
如果你能從別人不在乎的“字眼”里,扣到那一點點有價值的信息,那很可能,你就走在了大多數人前頭。
與其原地等風來,不如自己去找風口。
參考資料:
1、蔡鈺《蔡鈺·商業參考4》
2、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3、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