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現如今,不少家庭卻面臨著這樣的情景:兒女們也到了頭發花白的年紀,反而和年邁的父母關系越來越遠。這可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你可能會在小區里聽到這樣的閑聊:“老王家那兒子,都快退休了,怎么也不見他回來看看他爹?”“哎,別提了,自家的事還忙不過來呢。”
這背后藏著的故事,遠比表面看起來復雜。它不是簡單一句“子女不孝”就能概括的,里頭摻雜著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無奈和心酸。
![]()
想想看,這一代的子女,自己也已經五六十歲了。他們的人生走到了這樣一個階段: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各種小毛病找上門來;工作上的壓力還沒完全卸下,有的甚至還在為生計奔波;自己的孩子可能剛剛成家立業,孫輩的照顧任務又落在了肩上。這就好比一個人同時要 juggle 好幾個球,稍不留神,哪個球都可能掉在地上。
我認識一位老李,今年六十二歲,退休還沒兩年。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老李自己膝蓋不好,高血壓的藥每天都得吃。他和我算過一筆賬: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先照顧母親洗漱吃飯,然后趕去兒子家接孫子上學,回來路上順便買菜。下午得帶母親去醫院做理療,晚上還要輔導孫子寫作業。他說:“有時候坐在公交車上都能睡著,真怕哪天一覺不醒。”
![]()
老李的情況不是個例。這個年紀的人,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而且這個“夾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厚實。過去,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八九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長壽是福氣,但也意味著子女需要承擔更長時間的照顧責任。
經濟上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張阿姨今年五十八歲,原本在工廠上班,提前退休后養老金只有兩千多塊。她母親住在養老院,每月費用就要四千,這筆錢全靠張阿姨和弟弟分攤。為了湊足這筆錢,張阿姨不得不在超市找了一份理貨員的兼職。“我也知道該多去看看媽媽,”她無奈地說,“可是請假就要扣錢,這個月的費用就湊不齊了。”
![]()
除了這些現實的壓力,兩代人之間的情感隔閡也在悄悄作祟。這一代的老人和子女,成長環境差異太大了。老人們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習慣了節儉,對很多東西都看得很重;而子女們成長在相對富裕的時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王大爺今年八十五歲,總喜歡把各種塑料袋、包裝盒都收起來,說“總有一天能用上”。他女兒每次來看他,都會偷偷扔掉一些,為此父女倆沒少吵架。“我爸總覺得我浪費,我覺得他留著那些東西占地方又不衛生,”女兒委屈地說,“為這點小事,見面就吵,漸漸地我就不太想來了。”
![]()
心理上的疲憊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長期照顧生病的老人,對照顧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極大的考驗。特別是當老人患有認知癥時,他們可能不認得自己的孩子,甚至會有攻擊性行為。
趙老師的母親患阿爾茨海默病五年了。這五年來,她辭去了工作專職照顧母親。“最難受的不是身體累,是心累,”她說,“有時候媽媽半夜不睡覺,大聲叫罵,說我偷她的東西。我解釋了半天她也不聽,那種感覺真的太無助了。”長期的照顧讓趙老師自己也患上了抑郁癥,需要定期看心理醫生。
![]()
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家庭的養老功能。過去,幾代人同住一個院子、一個村子是常態,照顧老人是自然而然的事。現在,子女為了工作分散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家,物理距離讓盡孝變得困難。
老周的兒子在美國定居,每年只能回來一次。老周老伴去世后,他一個人住在老房子里。“兒子總說接我過去,可我語言不通,在那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老周說,“我知道他忙,不想打擾他,可有時候真的覺得很孤單。”
![]()
面對這些困境,是不是就無解了呢?倒也未必。
我覺得,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指責誰對誰錯,而是要認識到,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今的社會現實。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式來維系親情,讓養老不再成為壓垮一個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如說,社區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建立日間照料中心,讓老人白天有人照顧,子女晚上接回家;組織志愿者定期探訪獨居老人,減輕子女的負擔;開設照顧者心理支持小組,讓像趙老師這樣的照顧者有個傾訴的地方。
![]()
科技也能幫上忙。現在有些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設備,一旦有異常情況會自動報警;視頻通話讓遠在他鄉的子女能隨時看到父母;各種上門服務APP可以讓老人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餐飲、醫療等服務。
但話說回來,外在的幫助再重要,也比不上內心的理解和包容。作為子女,也許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在父母身邊,但可以多打幾個電話,耐心聽他們嘮叨;也許我們無法完全認同他們的生活習慣,但可以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
我見過最感動的一幕是在公園里,一位頭發花白的女兒推著輪椅上的老母親散步。女兒不時俯下身,在母親耳邊輕聲說著什么,老人臉上露出孩童般的笑容。女兒后來告訴我,她母親已經認不得人了,但她相信母親能感受到她的愛。“照顧她確實很累,但想到她曾經也是這樣照顧年幼的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養老這件事,從來就不是一條單行道。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社區的協助,更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理解和付出。
![]()
當我們談論五六十歲的子女為何難以孝順時,其實是在談論我們每個人將來都可能面對的處境。今天的他們,可能就是明天的我們。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指責;多一種方法,就少一份困境。
歲月不饒人,我們都會老去。如何在衰老的過程中保持尊嚴,如何在照顧與被照顧中找到平衡,這是每個人都該思考的課題。畢竟,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