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密集訪以,強勢推動加沙國際安保部隊(ISF)組建,直言 “這是唯一方案”。
土耳其積極參與斡旋卻遭以色列明確拒絕,地緣博弈的張力持續升級。
美方的強硬推進、以色列的主權博弈、土耳其的外交受挫,共同編織出一張復雜的利益網絡。
這場從一開始就布滿荊棘的和平計劃能否真正終結加沙的苦難?
![]()
美方急于推加沙國際安保部隊組建的組建,關鍵就在特朗普政府力推的 “20 點和平計劃”。
該計劃明確要求哈馬斯解除武裝、交出人質,以色列撤軍至商定界線,且哈馬斯不得參與加沙未來治理。
而ISF正是保障這一系列要求落地的關鍵力量。
![]()
魯比奧強調 “沒有 B 計劃”是特朗普希望塑造 “和平總統” 形象的政治訴求,畢竟在俄烏調停未果后,巴以和平成為其重要政績突破口。
但問題在于,這一計劃從誕生之初就存在巨大爭議,以色列與美方的訴求并非完全一致。
以色列更是對土耳其的加入堅決否決,以色列外長薩爾明確表態 “不會允許土耳其軍隊參與ISF”。
![]()
根源還是在于沖突爆發后,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多次嚴厲批評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導致土以關系急劇惡化。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堅持 “只有自己認可的國家才能加入 ISF”,目前美方雖在與印尼、阿聯酋等國磋商,但這些國家均顧慮重重。
若沒有哈馬斯同意,安保部隊進駐后極可能引發新的武裝沖突。
土耳其的被拒不僅讓其外交努力受挫,更讓 ISF 組建陷入僵局。
![]()
埃爾多安此前多次高調宣稱 “土耳其愿牽頭組建安保部隊”,甚至已派出軍事顧問團隊赴加沙邊境勘察,但以色列外長薩爾的回應斬釘截鐵:“土耳其的參與會讓 ISF 失去意義。”
以色列情報部門披露,土耳其在2023年向哈馬斯輸送了價值4000萬美元的醫療物資,雖名義上是人道主義援助,但其中部分設備可用于軍事維修。
更關鍵的是土耳其與卡塔爾、伊朗的密切聯系,讓以色列始終將其視為 “潛在威脅”。
被拒后的土耳其并未退縮,埃爾多安公開表態 “將聯合阿拉伯國家另起爐灶”。
美以之間的 “表面同盟” 早已裂痕叢生。副總統萬斯訪以期間,以色列議會突然投票推進約旦河西岸吞并議案,氣得美方代表團當場提前離場。
《哈阿雷茨報》援引白宮內部文件顯示,美方已凍結對以色列的12億美元 “緊急安全援助”,要求以方 “停止破壞停火的單邊行動”。
內塔尼亞胡的處境更為尷尬,國內執政聯盟因戰爭持續支持率暴跌,2026年大選在即,他必須向選民證明 “沒有輸掉戰爭”。
國外國際法院的戰爭罪指控懸而未決,超過130個國家呼吁以色列停火。
![]()
盡管同意就停火協議談判,但哈馬斯武裝發言人阿布?奧貝達在秘密錄音中直言:“解除武裝是天方夜譚,我們只會向巴勒斯坦國交出武器。”
在以軍撤出的加沙地帶,哈馬斯已迅速組建 “臨時警察部隊”,接管檢查站、維持秩序,甚至公開處決了17名被指控 “通敵以色列” 的人員。
聯合國觀察員透露,哈馬斯正利用停火期修復隧道網絡,且從伊朗獲得了新型無人機配件。
![]()
美方威脅 “強制執行解除武裝”,但面對1.2 萬名仍有戰力的哈馬斯武裝人員,這場 “強制繳械” 難免不會引發比之前更慘烈的沖突。
加沙民眾的苦難在這場政治博弈中被逐漸忽視。
世界糧食計劃署最新數據顯示,停火兩周來加沙地帶糧食安全指數僅從 “災難性” 的 4.8 分微升至 4.7 分,60%的民眾每天只能吃一頓飯,411名營養不良致死的死者中,兒童占比超四分之一。
盡管協議規定每天600輛援助卡車進入加沙,但以色列以“安全檢查” 為由,實際放行量不足一半,且多數援助物資被擋在北部沖突核心區外。
![]()
國際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社交媒體發文:“停火不是和平,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苦難。”
和平從來不是強者單方面的意志強加,而是多方平等協商的結果。
加沙的未來,不在于一支被操控的安保部隊,而在于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主權與訴求。
相信隨著國際社會的持續施壓與理性對話的推進,各方終將放下執念,讓停火轉化為真正的和平,讓加沙的孩子不再在戰火中哭泣,讓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重獲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