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與烏克蘭近日在法國軍備總局試驗場,完成了針對對抗俄羅斯遠程制導航空炸彈解決方案的又一關鍵測試階段。
此次測試并非在理想環境中開展,而是特意選擇了暴雨伴隨強陣風的惡劣天氣條件,旨在模擬實戰中可能遭遇的復雜場景。
來自北約-烏克蘭分析、培訓和教育聯合中心的技術專家,與北約盟軍司令部轉型的作戰評估團隊共同參與,全程對系統的核心組件——雷達探測模塊、人工智能(AI)決策軟件及無人機攔截器的協同作戰能力進行了嚴格檢驗。
測試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地面設備釋放模擬俄羅斯“KAB”制導炸彈的靶標,模擬其高空滑翔、變軌飛行的典型軌跡。
結果顯示,配備相控陣先進傳感器的雷達系統,在強電磁干擾和低能見度環境下,仍能在80公里外精準識別靶標信號,隨后快速完成目標分類與持續跟蹤,捕獲成功率達到預期標準。
搭載AI算法的攔截器在接收到雷達傳輸的目標數據后,僅用0.8秒便完成軌跡計算與路徑規劃,以俯沖攔截的方式精準命中模擬靶標,整個作戰流程響應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初步驗證了系統的實戰可行性。
俄羅斯在當前戰事中廣泛使用的“KAB”制導航空炸彈,并非全新研發武器,而是基于蘇聯時期老式航空炸彈改裝升級的智能裝備。這類武器通過加裝可折疊滑翔機翼和衛星定位制導模塊,實現了作戰性能的大幅提升——在1萬米高空投放時,能依托滑翔能力覆蓋遠超傳統炸彈的范圍,讓俄軍戰機無需進入烏克蘭防空系統的火力覆蓋圈,即可完成攻擊任務,極大降低了戰機被擊落的風險。
從參數來看,“KAB”系列炸彈的彈頭重量覆蓋300公斤(661磅)至1.5公噸(3307磅)多個規格,可根據打擊目標類型選擇高爆、穿甲或子母彈頭,其中針對加固工事的重型型號,能穿透1.5米厚的鋼筋混凝土。
![]()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射程提升,據《基輔獨立報》援引軍事技術數據報道,升級后的“KAB-250S-E”型號,射程已接近200公里(124英里)。
烏克蘭國防情報局(HUR)副局長瓦迪姆?斯基比茨基在接受采訪時證實:“我們監測到該型號炸彈的最大測試射程達193公里,最初在第聶伯羅的工業設施打擊中投入使用,如今已擴散到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多個城市的戰場,對民用設施和軍事陣地都構成嚴重威脅。”
而目前烏克蘭裝備的防空系統,多針對巡航導彈和戰機設計,對低速滑翔的“KAB”炸彈攔截效率不足,防御缺口成為前線作戰的重要隱患。
為填補這一防御空白,北約與烏克蘭于2025年3月啟動專項合作,依托第15屆北約創新競賽篩選技術方案。當時共有來自12個國家的40支團隊參賽,經過技術可行性評估和實戰需求匹配,最終三支團隊脫穎而出。
分別負責系統核心模塊的開發:法國AltaAres公司憑借成熟的AI目標檢測算法入選,其算法能在復雜背景中快速區分“KAB”炸彈與民用無人機、氣象氣球等干擾目標,誤判率低于5%。
德國TytanTechnologies公司主導攔截系統研發,設計出具備短距起飛能力的小型攔截無人機,可攜帶高爆戰斗部實施近距離摧毀。
法國ATREYD團隊則專注于部署靈活性,開發出基于標準集裝箱的多聯裝發射單元,能快速部署在前線陣地或城市周邊,適配不同作戰場景。
從競賽獲獎到完成原型設計,整個項目僅用了9個月時間,創下北約同類軍事合作項目的推進速度紀錄。期間,烏克蘭軍方專家深度參與,不僅提供了“KAB”炸彈的實際飛行參數、戰術使用特點等一手數據,還在原型測試階段提出針對性優化建議。
例如根據烏克蘭戰場多森林、多建筑的地形特點,調整雷達的低空探測角度,避免地形雜波干擾。目前,該系統已進入原型迭代階段,下一步將針對多目標同時攔截、抗電子干擾等難點開展測試,為后續實戰部署奠定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