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高端夢”碎!曾經的“茶飲第一股”光環(huán)不再。
近日,有媒體報道,位于深圳南山海岸城的“奈雪生活”已經撤場圍擋,取而代之的是近期的“頂流”——泡泡瑪特。
![]()
廣場外的奈雪卡座也全被清空,只剩旁邊角落小小的霸王茶姬。
這個于2022年8月底開業(yè)的“奈雪生活”,是原來奈雪耗資2000萬推出的“奈雪夢工廠”升級改造而來,曾一度成為海岸城網紅打卡點。
![]()
這家標桿店型是奈雪旗下的全國首店,面積達到了1000平,被一個個獨立小攤位承包,除了提供茶飲外,還有烘焙、精釀、西餐、零售等多種產品及服務,類似一個生活方式體驗館。
![]()
而接替的“奈雪生活”,則在保留原有的產品和服務上,新增了奈雪茗茶、澳咖、方所臻選等10家首店品牌。
從店內品牌布局看,當時的“奈雪生活”是致力于為消費者創(chuàng)造一個集吃、喝、賞花買花與購書一體的多樣生活空間,就像商圈里的小生活市集。
![]()
但可惜,市場就是這么殘酷,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
新舊更替的浪潮下,品牌護城河的深度與消費趨勢的敏銳度,往往決定了生存與消亡的邊界。
泡泡瑪特的崛起,印證了“流量即價值”的新消費邏輯,其通過“情感消費+社交貨幣+稀缺經濟”精準觸達年輕群體。
![]()
而旁邊的霸王茶姬,則揭示了細分市場的生存法則——憑借供應鏈與加盟體系優(yōu)勢,以“現(xiàn)制外帶+小店模型”切入,填補10-20元價格帶空白,正在蠶食“質價比”需求的客群。
可以說,這場新舊交替中,沒有永恒的贏家,只有持續(xù)進化的生存哲學。
![]()
大店模式的困局
把時間拉回到經濟上行的2019年,作為一家年輕人聚集的頂流商場,深圳海岸城是時尚、人氣的代名詞。
因為地段好,可以提升知名度,因此海岸城是很多品牌展示的窗口,當然租金也是高不可攀的。
彼時星巴克烘焙工坊的爆火,直接催生了烘焙品牌的旗艦店擴張潮。
2019年在海岸城開業(yè)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憑借著近3000㎡的超大空間以及眾多黑科技巨型烘焙設備打造的新奇體驗,吸引了很多深圳本地人的拍照打卡,同時也吸引了很多烘焙行業(yè)人士的觀摩和學習。

這里有比奔馳還貴的面包機、價值88萬元的城堡蛋糕、一整面豪華面包墻……
據(jù)悉,營業(yè)期間單筆消費金額最高達1.3萬,全天進店人流接近3萬人次。
這種“空間場景革命”迅速引發(fā)模仿,2020年10月,門店總面積高達6000平方米的“昂司蛋糕奇幻空間”入駐了海岸城。
![]()
其一開業(yè)時便賺足了目光,對外聲稱耗資一億元打造,店內最貴的蛋糕開出1314萬元的天價,開業(yè)初期,昂司蛋糕還大手筆邀約明星宣傳。
![]()
結果不到3年,就聲稱因為“自身經營不善,營業(yè)收入持續(xù)低迷,內外交困“,而選擇停止營業(yè)了。
![]()
前面的BEEPLUS超級烘焙工坊更是撐了不到一年就倒閉了。
![]()
再豪華的裝修、再大的面積,也得在人工、租金、材料成本“三座大山”面前敗下陣。
BEEPLUS和昂司的接連倒閉,“奈雪夢工廠”也于2022年調整為“奈雪生活”,直至此次變動。
![]()
盡管海岸城商場的客服表示,奈雪的茶關店僅僅是因為租約到期之后沒有續(xù)約,但是在這幾年里,奈雪的茶關店已經是“常態(tài)”了。
今年正值奈雪品牌誕生的第10年,也是公司登陸資本市場的第5年,10年大浪淘沙,這個茶飲“老前輩”也算是“中流砥柱”了。
![]()
但是“后起之秀”的追趕,讓這位“老前輩”有點招架不住了。
自2021年上市后,這四年間,奈雪市值蒸發(fā)90%,仍在虧損泥潭中掙扎,資本方太盟、天圖接連減持套現(xiàn),核心成員離職。
![]()
2025上半年各大新茶飲品牌半年報一出,奈雪更是難掩“尷尬”。
蜜雪冰城以絕對優(yōu)勢領跑,古茗高歌猛進,凈利潤暴漲超100%,霸王茶姬借健康茶飲風口快速擴張;剛上市的滬上阿姨也表現(xiàn)出強勁勢頭。
反觀奈雪,卻再度陷入虧損泥潭,營收同比下滑14.4%,盡管虧損有所減少,但其仍是目前已上市新茶飲企業(yè)中唯一虧損的品牌。
真是一杯茶飲,兩種命運。
![]()
同茶不同命
曾經的“新茶飲標桿”獨自落寞
今年8月,新茶飲賽道的期中考試成績放榜,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說得難聽點,是幾家歡喜一家愁。
“下沉之王”蜜雪冰城以近150億元營收、27億元凈利潤穩(wěn)坐頭把交椅,5.3萬家門店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城鄉(xiāng)。
![]()
古茗強勢突圍,半年新增1570家門店,成為繼蜜雪后第二家沖進“萬店俱樂部”的玩家;就連向來穩(wěn)健的滬上阿姨、茶百道,也交出了小幅雙增長的答卷。
當行業(yè)集體向上時,奈雪的茶卻成了最刺眼的“逆行者”。
營收同比下跌14.4%,在六家上市茶飲品牌中墊底。
![]()
盡管凈虧損收窄73.1%至1.18億元,但仍為虧損狀態(tài),也是目前已上市新茶飲企業(yè)中唯一營收下滑且仍在虧損的品牌。
很扎心,也很現(xiàn)實。
這場業(yè)績表現(xiàn)分化的背后,是外賣平臺流量與補貼資源所帶來的重新洗牌。
機構數(shù)據(jù)顯示,平臺正將有限的補貼向具備規(guī)模效應的頭部品牌傾斜——只有供應鏈強韌、門店密度高的玩家,才能接住爆單帶來的運營壓力。
![]()
古茗、蜜雪憑借過萬門店的“規(guī)模護城河”,輕松消化流量紅利。
盡管奈雪也在這波外賣大戰(zhàn)中吃到一口湯:在其直營門店收入構成中,外賣訂單的貢獻已躍升為第一大來源,收入占比從去年同期的40.6%猛增至48.1%。
但是,這也同樣影響了奈雪在這方面的成本開支,隨著外賣業(yè)務量的激增,其支付給第三方平臺的配送服務費也水漲船高,報告期內該項開支達到2.01億元,占總收益的比例從6.7%攀升至9.2%。
更嚴峻的是,奈雪的成本枷鎖遠比想象中沉重。
![]()
高盛研報揭開了殘酷真相:其材料、人力、租金、配送四大核心成本合計占比超80%,意味著每賣出1杯茶,奈雪要承擔遠高于同行的成本代價。
即便單店日銷與古茗持平于7600元,利潤空間卻被成本狠狠壓縮。雪上加霜的是,其核心業(yè)務也在失速。
現(xiàn)制茶飲與烘焙產品兩大支柱收入雙雙下滑,現(xiàn)制茶飲上半年營收16.39億元,同比減少0.83億元;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烘焙產品,表現(xiàn)更顯頹勢,營收1.97億元,收入占比從去年的10.6%降至9%。
![]()
這意味著,奈雪既沒能守住現(xiàn)制茶飲的基本盤,又未能通過烘焙產品打開第二增長曲線。
當兩大支柱同時疲軟,其賴以支撐的產品競爭力正隨著收入結構的松動持續(xù)弱化。
![]()
奈雪的迷茫與搖擺
追根溯源,奈雪的困局始于戰(zhàn)略搖擺——對“第三空間”的執(zhí)念始終未消。
早期的奈雪為了維持高端定位,一直是堅持重資產的直營模式,這些直營門店的面積又大,隨著外賣模式的深入,店內實際到店消費的顧客寥寥無幾,不少門店甚至難掩冷清。
于是奈雪不得不放下“直營執(zhí)念”,轉而啟動加盟模式,計劃將加盟店下沉到直營店較少觸及的中低線城市。
然而,加盟也并非“救命稻草”,因為奈雪若無法在低線城市復刻高端調性,其輕資產轉型恐成空中樓閣。
![]()
下沉市場是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的“主戰(zhàn)場”,奈雪遲遲才入局,地盤早被蠶食的差不多了。
更何況奈雪既沒有價格優(yōu)勢,也沒有本地化運營經驗,加盟擴張很可能淪為“賠本賺吆喝”。
當行業(yè)在規(guī)模與效率中狂奔,奈雪仍在為“空間理想”買單。
這場生存戰(zhàn)的關鍵,或許早已不是賣多少杯茶,而是能否放下執(zhí)念,找到與自身成本結構匹配的增長邏輯。
![]()
當行業(yè)進入深度洗牌期,奈雪的“高端化+大店模式”的護城河非但未能構筑壁壘,反而成為束縛轉型的枷鎖。
如果不能盡快找到清晰的戰(zhàn)略方向,重塑品牌核心競爭力,琢磨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把供應鏈管理捋順了,或者在用戶運營上實現(xiàn)突破,光靠關店、降價、換招牌這三板斧,遲早把自己繞進死胡同。
![]()
現(xiàn)在整個茶飲圈都在大洗牌,,奈雪的“突圍窗口”正在不斷縮小,若再錯失良機,曾經的“新茶飲開創(chuàng)者”,很可能淪為行業(yè)競爭的“淘汰者”。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發(fā)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