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大爺近來準備給老友聚會泡茶,翻箱倒柜竟翻出兩年前兒子帶回的龍井茶。
一邊琢磨著“多少有點年份了”,一邊又犯了難:“茶葉放久了還能喝嗎?扔了怪可惜,可喝了又怕出問題。”
此時,鄰居王阿姨剛好路過,聽說后樂呵一笑:“哎呀,大爺你不知道嗎?
我家陳年普洱都是放個三五年才更好喝!”可旁邊的小孫卻悄悄皺眉:“這些茶過了保質期,會不會影響健康啊?”
![]()
一時間,茶葉“過期能不能喝”成了全樓熱議的話題。大家對這件事看法不一,有的說喝了幾十年,從沒出事,有的卻聽說“過期茶堪比慢性毒藥”。究竟誰說得對?
真相到底是什么?90%的人其實都弄錯了這個你不了解的小細節,可能直接關系到你的健康。
“對于茶葉的保質期,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食品到了日期不能碰,但茶葉卻不是那么簡單。”
專業營養師、食品安全專家解釋:茶葉屬于低水分、干燥食品,根據茶類、保存方式不同,保質期有長有短,有些茶即便超過了標注日期,并不代表“一過期就不能喝”。
其實,無論是家庭常儲的綠茶、紅茶、烏龍、普洱還是黑茶,它們的保質期都并非一成不變。
![]()
以綠茶為例,在密封、干燥、低溫狀態下可以保存12-18個月,紅茶和烏龍茶則約為24-36個月,而普洱、熟黑茶經久不壞,反而部分品種會隨著時間發酵更醇厚。
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第六版)》和國內主要茶葉生產標準,合理貯藏的茶葉,即使“過期”,并不會像牛奶變質那樣立刻有明顯危害。
但需要注意一個核心,不是所有“過期茶葉”都安全:
如果茶葉外觀無明顯霉點、異味、蟲蛀,色澤正常,沖泡后無酸敗、霉變味道,多數情況下可以飲用。
一旦發現茶葉受潮、發霉、結塊、味道變異甚至生蟲,這都意味著已經發生蛋白質分解、致病菌滋生,喝了危害大于好處。
廣東茶葉協會一項調查指出,超6成中老年人誤以為所有茶葉都越陳越好。
但實際上,只有普洱、黑茶這類后發酵茶適宜長時間“存老”,如綠茶、黃茶等保質期短,過期后營養流失、口感變質甚至滋生黃曲霉素,有致癌風險。
![]()
醫生臨床觀察發現,喝了不合格的“過期茶葉”,對健康有這3大影響,不可忽視:
腸胃功能受刺激
茶葉中的多酚、咖啡堿長時間暴露后,容易氧化分解,變質后生成的一些成分刺激胃腸粘膜。有胃病史的老年人飲用,易引起胃脹、惡心、腹瀉。
據食品安全中心數據:超過85%的胃腸道不適案例都是由食用過期或保存不當食品引起。
慢性致敏及微量毒素風險
變質茶葉中最隱蔽的危險,霉菌毒素(如黃曲霉素),其毒性為砒霜的68倍,微量攝入就會慢性損傷肝臟。2022年廣州疾控中心采樣研究顯示:保存超過24個月、受潮的散裝茶葉樣本黃曲霉素超標率達17.3%。
如果用肉眼辨別不清,喝下肚后有可能引起免疫系統低下、長期疲勞,嚴重者增加肝癌概率。
![]()
營養價值大打折扣
“越新鮮越健康”在茶葉中體現明顯。綠茶、花茶等“嫩葉型”茶,隨著保存期延長,茶多酚、VC等有益成分大幅流失,降低抗氧化與清除自由基能力。
上海營養研究院曾公布數據:綠茶貯存2年后,VC含量下降52.3%,茶多酚減少39%。
雖然部分普洱、黑茶類“老茶”經過規范陳化,口感和香氣反獲提升,但只有專業倉儲、適當濕度、無污染的環境下才可“越陳越好”。日常自家存放的“過期茶”,大多數并不具備這樣的“升值”條件。
要想喝茶喝得健康,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1. 分清茶類:不是所有茶越放越好
綠茶、黃茶適合新鮮飲用,過期3-6個月建議不用;紅茶、烏龍茶適度存放口感轉醇,但2-3年為宜;普洱、黑茶可長期陳化,但要有良好環境,確保干燥、無霉變。
![]()
2. 觀色聞香辨真偽
正常茶葉:色澤均勻、無異味、無霉點;一旦出現:霉點、蟲蛀、酸腐味道務必丟掉
沖泡后發現“白色浮沫”可能是茶毫,并非霉變,但若帶陳霉味需警惕沖泡后發現“白色浮沫”可能是茶毫,并非霉變,但若帶陳霉味需警惕。
3. 合理儲存“保值”更久
未開封茶葉可低溫(0-5℃)密封冷藏,遠離高溫、濕氣、陽光;已開封茶葉每次取用后及時密封,避免空氣暴露
4. 不要依賴“以茶養生”心態
茶雖好,切忌迷信老茶養生功效;發現外觀、氣味異常,寧可扔掉也別省那一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