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第三屆明斯克歐亞安全國際會議舉行,來自40多個國家及7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團參會。
作為被外界視為慕尼黑會議替代方案的多邊平臺,此次會議以“全球秩序與歐亞安全難題”為主題,重點探討新型歐亞安全架構構建及《21世紀歐亞多樣性與多極化憲章》(下稱《憲章》)起草等議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率團出席。
俄羅斯對此次會議寄予厚望,其核心訴求是推動構建“平等、不可分割且非集團化”的歐亞安全體系。
俄外交部特使亞歷山大?特羅菲莫夫向《消息報》表示,俄方始終將歐洲視為歐亞大陸重要部分,愿敞開合作大門,但前提是歐洲國家摒棄對抗性言論與態度,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考慮俄方利益。
這一倡議源于2024年6月普京與俄外交部領導層的會晤,當時普京明確提出建立新型歐亞安全架構的必要性,并與白俄羅斯聯合推進《憲章》制定。
特羅菲莫夫透露,俄方正與東盟及部分成員國對話,解釋立場并爭取參與,同時努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參與文本起草。
歐洲國家對該倡議反應分化。
匈牙利表現出最積極姿態,其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雅爾多?彼得再度參會,且會議將設專門工作會議討論《憲章》。
匈牙利政治學家加博爾?施蒂爾指出,匈政府支持倡議是務實選擇,因烏克蘭周邊穩定離不開歐亞安全體系構建,但這一立場可能給布達佩斯帶來政治風險。
![]()
西雅爾多長期推動匈俄合作,在能源領域與俄保持密切互動,曾多次公開反對歐盟對俄制裁,主張通過對話解決沖突。
俄外長拉夫羅夫透露,斯洛伐克也對構建歐亞專屬安全架構持興趣,與匈牙利同樣對俄采取平衡立場。
但特羅菲莫夫指出,多數歐洲國家仍堅持“排除俄白”的安全觀,將北約(及背后的美國)視為安全核心,實質是將安全分割為“己方與俄方”兩類,與俄方主張的“不可分割安全”原則相悖。
布魯塞爾更是推行軍事化政策,未嘗試與俄建立溝通。
此次會議參會陣容多元,除匈、俄、白等核心參與方,朝鮮外長崔善姬、緬甸外長丹瑞均出席。
此前普京與拉夫羅夫已分別會見崔善姬,就地區安全及會議議題交換意見。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上合組織秘書長也參會,確保歐亞跨區域代表參與。
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專家尼古拉?梅熱維奇透露,塞爾維亞、斯洛伐克代表或參與討論,其中塞爾維亞前副總理亞歷山大?武林曾出席上屆會議。
他強調,會議核心目標是證明“替代世界秩序存在”,為多極化格局明確主張。
針對西方媒體“會議缺乏興趣”的論調,外界指出,同期東盟峰會、亞太經合組織論壇密集舉行分流部分代表,此類評價存在偏見。
上屆會議便有法、挪等國專家冒險參會,足見議題吸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