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它的名字叫“長征”
張志坤
![]()
中國人從來都具有濃厚的歷史滄桑感,這是突出的民族性格。在這種性情之下,幾百年的光陰也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不過是白發漁樵江渚之上目睹幾度夕陽紅而已。從這個視角出發,未來的中國人在講述今天的時候,當代中國能有多少事情可以列入他們記憶與傳說的范圍呢?
可以肯定地說,一個歷史時期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故事,能在幾百年后中國人中記憶中留存閃現的實在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定還是膾炙人口的精彩故事。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軍事壯舉。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軍事長征不絕如縷,譬如漢代李廣利對大宛的遠征,唐末農民起義軍南征廣州的行動,洪秀全起義隊伍的北上,以及朱元璋的北伐等,但沒有任何一次遠征能像工農紅軍長征那樣艱苦卓絕,也沒能像長征那樣深刻地改變中國,無論在軍事規模、艱險難度和影響指數等各方面,上述行動都一概無法同紅軍長征相比擬。紅軍長征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運動,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空前,未來也將絕后,可以預計,在現代技術與生活條件下,人類社會再也難以演繹出這樣壯烈的歷史故事了。
這是最優秀武裝力量所演繹的動人傳說。在幾千年豐富多彩的中國歷史上,總要不斷涌現具有超強戰斗力的武裝,譬如乞活軍、北府兵,以及后來的岳家軍、戚家軍等, 這些軍隊都富有犧牲精神,也具有堅強的信念。但是,紅軍是比他們更加更加優秀因而也更加具有超強戰斗力的隊伍。這支隊伍不是一般的武裝,而是被崇高信仰信念武裝了起來,具有鐵一般的意志和勇氣。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類社會群體歷來都分類分型,有的是血緣團體,依靠裙帶和人情關系抱團,有的是利益團體,彼此依賴現實利益關系來勾連,有的是規則類型,以具有強制意義的規則為紐帶而結成,而有的則是信仰團體,在共同的理想信仰下達成共同的努力。顯然,這其中境界崇高無比的無疑就是信仰團體,而紅軍就是這樣一支隊伍,這是它有別于古往今來一切軍隊的本質特征。正因為這樣,所以紅軍才能在萬里征途上斬關奪隘、所向披靡,才能經歷九死一生而實現涅槃重生。不管任何時候也不管什么政治傾向,考察解析紅軍長征都不能僅僅基于軍事邏輯,因僅僅從軍事規律出發難以解開個中之謎,而只有從精神和信仰的角度來解讀才說得通、說得對。長征的紅軍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武裝,是一曲精神理想所演繹的凱歌,也構成空前絕后的歷史樣板。
長征鑄就了感天動地的犧牲精神。漫漫長征路,烈士無窮數。歷史上每一次遠征都要留下許多壯士遺骨,但要說“萬里長征人未還”,最痛最烈的還是紅軍的長征。為了理想和信仰,他們中大部分人要么沉尸江河之中,要么埋骨于雪山草地,要么填埋溝壑山谷…實際上多數都沒有留下姓甚名誰,也沒有誰記得他們的名諱,更遑論什么墳塋墓碑…他們的靈魂飄蕩在凄涼他鄉,飄蕩在杳無人煙的荒野,沒有人為他們燒紙祭奠。每年清明節、傳統春節到來的時候,大街小巷堆滿用來祭奠的黃紙,這是人們準備送個陰間親人的冥幣。這就意味著,假如真有陰間存在的話,那些犧牲的紅軍戰士在陰間也照樣還是沒有鮮花、沒有錢財,照樣在過著十分可憐的日子。他們真的是生亦苦、死亦苦,始終被泡在了苦海之中。這樣做究竟值得不值得、劃算不劃算,他們已無從回答,都一概留給了后人,讓后人品味評判。但毫無疑問的是,無盡的鮮血和生命鑄就了長征精神。這是感天動地的偉大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和最高境界,足以贏得任何人的贊許和敬仰,包括對手和敵人。
長征的故事因為長征精神而受到永恒的敬仰膜拜,這就是這個故事得以永傳的秘訣。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征精神不泯不滅,不管什么人愿意不愿意,未來的歷史必定是這樣的演繹。
但現實的挑戰和問題在于,這樣的精神似乎越來越只是停留在歷史層面,現實中卻日益難覓蹤影,令人不免油然生出沉重的滄桑之感,深感世事無常。更重要的是,人們都知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道理。據說,紅軍長征的領路人毛澤東主席在晚就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也許,老人家的心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走進歷史的深處,已經洞穿了遙遠的未來。
今年是工農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百歲之期、恍惚之間,但今天我們仍有責任與義務來紀念長征,紀念中國亙古未有的這幅凄美壯烈的歷史畫卷。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張志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