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本非常特別的小冊子,它不講什么高深莫測的大道理,篇幅也不長,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多字。但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在中國民間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被譽為 “天下第一善文”。
這本書,就是《太上感應篇》。
它就像一個古代版的“解憂雜貨店”,用最樸素、最直接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核心的秘密。里面有最經(jīng)典的8句話。這8句話,可以說是整本書的靈魂。
奇書從何而來?
在我們深入解讀這8句蘊含著巨大能量的話語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花一點時間,回頭看看這部書的“前世今生”。
正所謂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了解了它的來歷和分量。
《太上感應篇》的作者是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考證了,學界普遍認為它大約成書于中國的宋代。
那個時代,社會經(jīng)濟雖然繁榮,但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凸顯,人們對于命運、善惡、禍福的思考也愈發(fā)深入。
它的語言非常平實,結(jié)構(gòu)也特別清晰,就是告訴大家,哪些是善的行為,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哪些是惡的行為,會招致不好的后果。
![]()
這種簡單明了的風格,讓它不像別的經(jīng)典那樣高高在上,而是能迅速地在普通百姓中流傳開來。
而真正讓這本書“火”出圈,達到“家家有之,人手一冊” 程度的,是一位“頂級帶貨人”,南宋的皇帝宋理宗。
這位皇帝非常推崇這本書,他親自在書的卷首題寫了八個大字,并且讓當時的宰相、大儒為它寫序作跋,動用國家的力量向全社會推廣。
從此,《太上感應篇》就從一本民間勸善讀物,一躍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共同學習的道德教科書。
命運的開關(guān),就在自己手里
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二、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十六個字,是《太上感應篇》的開篇之語,也是整部書的總綱。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作為我們要背下來的第一組句子。因為它們共同揭示了宇宙間一個最根本的法則。
我們常常感嘆“命運弄人”,覺得自己的不幸是老天不公,別人的好運是祖墳冒青煙。但《感應篇》一上來就告訴我們一個顛覆性的觀念: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的災禍與福氣,并不是命中注定,也沒有一扇神秘的大門可以走進去。
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一言一行“召”來的。
![]()
它不是說你想要什么就來什么,而是說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就像一塊磁鐵,會自然而然地吸引來同頻的東西。你心里總是充滿怨恨、算計,那么吸引來的,自然是麻煩和沖突;你心里總是懷著善意、想著幫助別人,那么你收獲的,也必然是溫暖和支持。
為了讓你徹底相信這個道理,它緊接著又說了一句:“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以,這開篇的兩句話,直接就把命運的主動權(quán)交還到了我們自己手上。
人生的路口
三、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在每天紛繁復雜的選擇面前,我們到底該怎么做決策呢?人生就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充滿了岔路口,走錯一步,可能就離目標越來越遠。
這里的 “道” ,我們可以理解為“正道”,是符合規(guī)律、符合良知、對自他都有益的道路。
![]()
而“非道”,自然就是指那些邪門歪道,那些損人利己、違背良心的路徑。
凡是符合正道的事情,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去做,努力精進;凡是不符合正道的,就要立刻懸崖勒馬,趕緊退回來。
比如,在工作里,有一個機會可以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潍@取更高的職位和更多的利益,這就是“非道”。
那一瞬間,你是選擇“進”還是“退”?生活中,看到別人有困難,伸出援手是“道”,冷漠旁觀就是“非道”,你是“進”還是“退”?
每當我們面臨選擇,感到猶豫不決時,就可以把這句話拿出來問問自己:我現(xiàn)在要做的這件事,它“是道”嗎?它光明正大嗎?它能讓我晚上睡得安穩(wěn)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勇敢地“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哪怕它能帶來再大的誘惑,也要堅決地“退”。
![]()
這八個字,是我們在人生路口上,最可靠的紅綠燈。
獨處時,你是什么樣的人
四、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當我們決定要“是道則進”之后,《感應篇》進一步為我們指出了修養(yǎng)品格的一個關(guān)鍵所在。
很多人在公眾場合,在別人的注視下,都能表現(xiàn)得彬彬有禮、道德高尚。但真正的考驗,往往發(fā)生在無人知曉的時刻。所以,便有了這句千古流傳的警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不履邪徑” ,字面意思是不要去走那些歪斜的小路。引申開來,就是指在行為上,要堂堂正正,不走捷徑,不碰那些灰色的、不合規(guī)矩的事情。它要求我們守住行為的底線。
![]()
而比行為底線更進一層的,是內(nèi)心的底線,那就是 “不欺暗室”。“暗室”,就是指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可以是自己獨處的房間,也可以是我們內(nèi)心的起心動念。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也不做虧心事,不動壞念頭,不欺騙自己的良知。
這四個字,其實和儒家所強調(diào)的“慎獨”精神高度一致。
一個人的品格到底怎么樣,不是看他站在聚光燈下的時候有多光鮮,而是要看他獨處時,在可以為所欲為卻選擇不為所欲為的時候,是什么樣子。
最高的修養(yǎng)是讓人舒服
五、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我們的品格,不僅體現(xiàn)在獨處時的堅守,更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的言談舉止中。有時候,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就可能像一把刀子傷了人,也為自己種下了惡因。《感應篇》在這方面,也給出了極為重要的指導,那就是: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
“不彰人短” ,意思是不要去宣揚、傳播別人的短處和過失。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不愿為人知的故事。守住別人的秘密,包容別人的不足,是一種極大的善良。很多人喜歡背后議論人非,拿別人的糗事當談資,覺得這樣很過癮。但實際上,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極大敗壞自己的人品和福報。經(jīng)常說別人不好的人,自己的磁場也會變得負面和刻薄。
與此相對的,是 “不炫己長”。就是不要去炫耀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你有才華,有財富,有成就,這很好,但沒有必要處處顯擺,時時掛在嘴邊。
像感受自己一樣感受他人
六、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如果說“不彰人短”還只是停留在“不說”的層面,那么《感應篇》接下來提出的要求,則進入了更高維度的內(nèi)心修煉。它要求我們培養(yǎng)一種極為深刻的同理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情共感”。
![]()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是說看到別人有所收獲、有所成就、過得幸福時,要像自己得到了這一切一樣,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
人的天性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嫉妒心”。看到身邊的人,特別是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突然成功了,心里常常會泛起酸水,甚至會想“他憑什么?”而《感應篇》要求我們做的,恰恰是把嫉妒心,轉(zhuǎn)化為真誠的隨喜和贊嘆。
為什么這么重要?因為當你能真心為別人的好而高興時,你的心量就被打開了。
你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處處與人競爭的個體,你開始融入一個更大的“我們”。你的快樂,不再只來源于自己的得失,更來源于他人的幸福。
![]()
同樣,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是說看到別人遭遇失敗、陷入困境、承受痛苦時,要像自己親身經(jīng)歷這一切一樣,感同身受地去體諒和同情。
我們很容易犯的錯誤是“幸災樂禍”,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倒霉了,心里暗暗叫好。
從人到萬物
七、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當我們通過“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培養(yǎng)起了深厚的同情心之后,行動就成了必然的結(jié)果。
《感應篇》接著就告訴了我們行動的方向,并且將這種慈悲心,從人類社會,無限延伸到了整個自然界。這組句子是: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與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這講的是對人的關(guān)懷。它看到別人有急難,不是口頭上說幾句安慰的話,而是要實際地去周濟他、幫助他。看到別人身處危險之中,要勇敢地伸出援手去救助他。
![]()
它要求我們的善良,不能只停留在心里,必須落實到行動上。
在講完對人的救助之后,它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了一句讓無數(shù)后人感到震撼的話: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將這兩句連在一起看,我們就能看到一條清晰的慈悲路徑:從救助身邊的急難之人開始,這是我們行善的起點;然后,將這份愛心不斷擴大,延伸到所有有生命的存在,乃至整個自然環(huán)境。
這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由近及遠的修行次第。
萬千法門,歸于此心
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么,有沒有一句話,能把這一切都概括起來,作為我們一生修行的最終準則呢?
![]()
有。就是這句我們可能從小就聽過,但未必真正理解其分量的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句話,分量極重。我們前面提到過,南宋皇帝宋理宗,就是親筆題寫了這八個字,放在了《太上感應篇》的卷首,足見其在帝王心中,也被視為整部經(jīng)典的精髓。
“諸惡莫作” ,是一切修行的基礎(chǔ)和底線。“諸惡”,就是指所有不好的、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小到一句傷人的話,一個貪婪的念頭;大到損人利己的惡行。
這一切,都要下定決心,徹底斷除,絕不再犯。這叫“止惡”,是防守。
![]()
“眾善奉行” ,是在守住底線之后,主動的出擊和創(chuàng)造。“眾善”,就是指所有美好的、對自他有益的事情。小到一個微笑,一句鼓勵;大到一次無私的幫助,一項有益于社會的事業(yè)。
這一切,都要我們積極地、持之以恒地去做。這叫“行善”,是進攻。
一守一攻,構(gòu)成了完整的人格修煉。很多人覺得這八個字太簡單了,三歲小孩都懂。但古人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知道這個道理很容易,但要用一生去踐行,卻無比艱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