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人類史上的偉大創舉,紅軍靠著頑強的意志,在敵人多重圍追堵截中殺出一條血路,終絕處逢生。
此行堪稱九死一生,殊為不易,但其實比較起來出征的主力還算幸運,因為留下來繼續戰斗的更是“地獄模式”。
在得不到外援且被四面包圍的環境下,留守部隊傷亡慘重,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面臨威脅時就選擇叛變投敵,將槍口對準昔日的同志。
當時連陳毅陳老總都寫下過著名的《梅嶺三章》、曾有過犧牲的覺悟,可見其中之艱辛。那么留下來的其他高級干部,結局是如何呢?
![]()
瞿秋白是留守蘇區的干部中,曾任職務最高的,他在1922年入黨,1927年的五大批評右傾主義錯誤,同年的“八七會議”被共產國際指定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由此,瞿秋白成了中共第二任最高領導人。
但是,“八七會議”不久,他前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會后就留守蘇聯,國內實際的領導人是李立三。偏偏李立三比較激進,接連籌劃多個城市的罷工暴動,因太過激進導致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樣的背景下,瞿秋白才被派回國糾正李立三的左傾錯誤,但他比較仁慈,只讓李立三做了檢討,沒有處理相關干部,因而被共產國際認為是兩面派,職務遭到撤銷。
短短的一年多,瞿秋白反對右傾也反對左傾,但他缺乏一些手腕,最終導致自己遭到指責。或許,做學問要更適合他。
![]()
1933年底,瞿秋白接到命令前往中央蘇區,身患嚴重肺結核的他1934年1月才抵達。同月15日六屆五中全會在瑞金召開,他還被排除在政治局常委之外,心里的苦悶可想而知。
在蘇區的這段時間,瞿秋白倒是跟同樣“靠邊站”的毛主席來往比較多,說起來他跟毛主席很早就有了聯系。
1927年毛主席撰寫《湖南運動考察報告》,一經發表就在國內造成轟動。但機關報《向導》只刊發了一部分,就不再進行這方面的報道。瞿秋白讀完后卻有不同看法,他找到《向導》負責人說:這樣的文章都不敢登,還革什么命。
然而負責人還是沒發,瞿秋白一氣之下為毛主席的文章出單行版還親自序言,他寫道:中國的革命者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的這本書,和讀澎湃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一樣。
![]()
毛主席一直對瞿秋白敬佩有加,在蘇區生活時雖然兩人都沒什么實權,但仍保持著對革命的熱情,始終相信會迎來勝利的那一天。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國民黨數十萬大軍步步逼近,蘇區范圍不斷被壓縮,繼續留下來只會被消耗殆盡,因此只能被迫離開根據地。
總部機關與軍委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及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軍團共8.6萬多人集結出發,名單上并沒有瞿秋白。瞿秋白得知后請求隨主力行軍,可也遭到拒絕。
分別的那天,毛主席拉著瞿秋白的手說:“瞿老師,您身體不好,我們走后,你可要多加保重啊!您是我的老領導,又是我的老師,我永遠不會忘記您對《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鐘情和厚愛”。
![]()
可惜,他們沒能等到重逢的那一天。由于反動派的瘋狂進攻,1935年2月,瞿秋白、張亮、周月林、何叔衡、鄧子恢五人秘密離開蘇區,準備前往上海工作就醫。
然而半路遇上敵人,何叔衡犧牲,瞿秋白、張亮、周月林被俘,僅鄧子恢成功逃脫。
國軍36師師長宋希濂一看抓獲了中共高級領導人瞿秋白,立馬興奮地給蔣介石發電報告。老蔣也很重視,派出多批人員前來勸降。
不過,無論是威逼利誘還是嚴刑拷打,瞿秋白都沒有屈服,國民黨惱羞成怒,于1935年6月18日將他殺害。臨刑前,瞿秋白高唱《國際歌》和《紅軍歌》,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斗爭到底的精神!
![]()
瞿秋白的經歷,是蘇區艱難生活的縮影,其他還有毛澤覃、賀昌、古柏、趙寶成、阮嘯仙、劉伯堅等多名干部犧牲。
他們其實有個相同點,即基本是支持毛主席、反對博古軍事路線的人,瞿秋白的經歷有述及,與主席關系很好;跟瞿秋白一起突圍的何叔衡,是毛主席的同學;毛澤覃是毛主席的弟弟;賀昌反對“左傾”;古柏是毛主席的秘書......
這些精英都特別有能力,都特別可惜。或許有人會疑惑,既然如此,為什么毛主席不保護他們呢?這主要在于,當時主席自身的處境都不妙,差點被留了下來。
老革命伍修權回憶過:“左”傾領導者甚至打算連毛澤東同志也不帶走,當時已將他排斥出核心,被弄到于都搞調研。后來,因為他是中華蘇維埃主席,在軍隊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許一起長征。
![]()
當然,也并非所有干部都犧牲了,項英和陳毅就堅持挺過了三年游擊戰爭。項英是“左”傾路線上的,但留守部隊加傷員共有4萬多人,博古還是要讓一個信任的人來指揮,于是項英就被留了下來。
時任江西軍區司令員的陳毅因為腿部有傷,加上項英并不擅長軍事,也就被留下來配合。主力走后,項英還是準備搞正面防御作戰,他認為國軍主力已經隨著紅軍主力而去,蘇區不會有太大的軍事壓力,打正面仗更能牽制敵人。
結果,幾仗打下來,為數不多的留守紅軍又傷亡數千,僅剩24師的建制還較為完整。現實是最好的老師,項英終于改變思路,在陳老總等人的建議下24師化整為零,兵分九路突圍。
此時國軍已做好準備,項、陳率領的這一路只有300多人成功沖出去,可敵人還沒打算放過,依然組織了4萬多人搜山。
![]()
項英和陳老總只能率領這支小隊不斷轉移,利用地形與敵人周旋。最危險時,敵我雙方的距離不到200米,一個不注意就得被發現。陳老總后來就感慨過:“那時候我們活的和野獸差不多”。
他寫下的“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堪稱詩中佳作,如今有網友就笑稱,陳老總的作詩水平跟敵人的距離成反比,這《梅嶺三章》,幾乎是敵人要摸到他身邊了。
好在最終他們幸運地跳出了包圍圈,然后在南方各省不斷發展根據地,一直到國共再次合作。
留守的部隊加上傷員共有4萬多人,最后活下來且一直未脫離隊伍的僅300多人,這直觀的數字,更讓人心痛。長征主力最后達到陜北的人員還有個近百分之十,這留守部隊存活下來的卻不到百分之一,多少優秀的同志就這樣犧牲了,哎。
為革命付出過的人,都是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