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荒野里的狼群,從不會白白放過一塊獵物。
它們并不急于撕咬,而是先圍著打轉,嗅一嗅獵物的恐懼,等它自己虛弱下去,再優雅地下口。
人世間的某些場景,與動物并無二致。
區別只在于——狼靠獠牙,人靠套路。
人之掠食,披著外衣,所設的陷阱,也長在人心的貪與懼之間。
10月27日,據報道,浙江寧波一位網友爆料:
去理發店剪了次頭發,結果花了6萬元。
![]()
他說,本來只是剪個頭,結果理發師說他頭上有紅疹,免費幫忙看看。再一檢查,說有蟲卵,得用藥水清理。
一支880元,用了30支。
然后再來一句:要不辦個套餐吧,后續治療也能從里扣。
當場刷卡6萬,事后越想越不對勁。
當記者聯系了那家理發店,得到的回答是:
“我只是服務員,不清楚情況,不便提供管理者電話。”
隨后當地市監部門回應:已接到投訴,正在調查。
大家應該能窺見一些熟悉的身影:
從美容院、養生館,到理發、按摩、牙科、美甲店……
套路的邏輯從沒變過,只不過“蟲卵”“堵塞”“毒素”“亞健康”“氣色不好”等等恐懼被利用,成了他們最會用的嚇人詞。
在心理學上,這叫制造危機感。
先讓你覺得有問題,再讓你覺得他們能解決。
這套邏輯成立的前提,是對方必須先喚起你的恐懼。
這其實已經成了一門心理學意義上的生意。
人類從古到今,都對“未知的病與風險”有天然的焦慮。
理發師懂不懂醫學并不重要,只要他說得足夠肯定,受害者的思考能力就被恐懼短暫劫持。
此時理性退場,本能接管。
很多人事后都會自責:“怎么能信這種鬼話?”
這其實是普通人在人情邏輯下的正常反應。
你去理發店,不是帶著防備去的。
在一個看似安全的場景里,最容易放下戒備。
那一刻,人不是被欺騙,而是被社交氛圍所瓦解。
這才是這些“套路”的高明之處。
他們不靠恐嚇賺錢,而是靠人性中的焦慮、恐懼賺錢。
理發店為什么敢收6萬?
因為他們知道,事后投訴、取證、維權的成本極高。
你要拿到票據,要證明他們誘導,要找工商舉報,要耗精力、時間。
而他們只需要一句話:“顧客自愿消費。”
一紙簽字,很容易就能讓人啞口無言。
當商家懂心理、懂法律漏洞、懂輿情應對,而消費者只能憑情緒上陣,這場博弈從一開始就不對稱。
因為他們清楚,大多數人,只想“算了”。
其實這種美其名曰服務業,我覺得現在已經變味了。
為什么這么說?
其實早已異化成一種“心理掠奪業”。
他們靠的不是手藝,而是對人性的拿捏。
“蟲卵”有可能并不存在,“堵塞”也可能是虛構的,但“恐懼”是真的。
而只要恐懼存在,他們的市場就永遠不會消失。
套路千變萬化,目的都一樣:
讓你心虛,讓你買單。
如果從社會學角度看,這其實是一種制度性沉默的后果。
為什么這些店敢這樣做?
因為監管缺位,因為處罰太輕,因為維權太難。
更深層的原因,是商業倫理的塌陷。
當社會輿論默認“智商稅”只是“自己活該”,當人們開始笑話被騙者“天真”,那些真正該被追責的人,反而成了贏家。
每一次受害者的自責,都是加害者最好的庇護。
因為只要大家相信“被騙是活該”,那他們的下一單,就已經穩了。
其實像這類騙局的本質,其實不是錢的問題。
而是信任的崩塌。
理發師不再只是理發師,他成了一個潛在的掠食者。
顧客不再是顧客,而是被等待宰割的“目標客戶”。
商業環境的信任度一旦崩塌,受傷的就不只是消費者,還有整個行業。
這正是“套路經濟”的毒性所在:
它消耗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儲備。
套路無處不在,只是金額大小不同。
久而久之,人開始形成一種心理:
被騙不可怕,被當傻子才可怕。
人們開始害怕花錢,開始懷疑服務。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不得不說,在今天,太多人只看見“利”,忘了“理”。
忘了商業的底線,是誠實,忘了服務的價值,是信任。
每一個“套路”都是一面鏡子。
照出人心的貪,也照出某些制度的缺。
如果一個社會開始默認“坑蒙拐騙”只是聰明,那受害的,不只是消費者,而是整個商業的信用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