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無電池超材料植入體能夠自主發電并追蹤愈合進程,開創連接無線、無輻射的康復新紀元。
![]()
匹茲堡大學土木工程與神經外科學的跨界合作,有望重塑脊柱融合手術的未來。
由Amir Alavi、Nitin Agarwal與D. Kojo Hamilton三位副教授組成的團隊,已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21階段352213美元資助,用于研發全球首款能實時傳輸體內數據的自供能脊柱植入體。
這項名為"用于實時評估腰椎體內融合的無導線超材料椎間融合器"的項目,旨在讓醫生能遠程監測愈合進程、在并發癥出現前及時干預,從而提升脊柱融合術的安全性。
全美每年有近百萬患者接受脊柱融合手術。該手術通過金屬融合器與骨移植物結合螺釘錨定,將兩節椎體固定融合。而術后恢復監測至今仍依賴X光片和患者癥狀描述。
"植入硬件后,我們只能通過X光和患者癥狀來監測恢復情況,"項目共同負責人、神經外科系副教授Nitin Agarwal解釋道,"這意味著患者必須頻繁往返醫院,并持續暴露在輻射中。"
Agarwal指出,由于愈合過程難以持續監測,這遠非真正的互聯醫療體驗。現有無線植入設備雖已問世,但均依賴電池與電子元件,使用壽命受限。
這正是Alavi教授工程學背景的用武之地。他在博士期間曾研發用于橋梁結構監測的傳感器。這類傳感器能自發生電,并在橋梁出現應力或弱化跡象時發出警報。他意識到相同原理可用于脊柱植入體。
"無需電池、無需天線、體內零電子元件、高枕無憂!"項目負責人、土木與環境工程系副教授Amir Alavi表示,"通過融合超材料設計與納米能量采集技術,我們創造出完全無電池無電路的植入體,其能量來自接觸起電效應。"
從橋梁到人體脊柱
Alavi團隊采用的超材料由導電與非導電層交織構成。這種結構在受壓時既能采集能量又可發射信號。2023年,團隊開始將該技術集成到脊柱融合器中。發表于《今日材料》的研究論文詳細闡述了這種兼具穩定脊柱與實時監測功能的植入體。
"我們正在打造如人體細胞般具備天然內置智能的脊柱融合器,"Alavi介紹。隨著脊柱愈合,植入體信號會動態變化:"當骨骼開始承重,植入體自發電信號自然衰減;術后初期因椎體終板對融合器壓力較大,信號會更強。"
AI定制與云端互聯
植入體信號由患者背部電極接收并傳輸至云端,醫生可實時分析數據。這種技術使醫生能在嚴重并發癥出現前及早干預。
團隊還運用生成式AI個性化定制融合器。"我們可以掃描患者脊柱,然后精準設計并3D打印完全貼合的融合器。"Alavi表示。這些超材料融合器不僅因人而異,還能自發生成電能。
目前團隊已完成體外實驗驗證概念。憑借NIH資助,下一步將開展動物體內試驗。"若驗證有效,"Agarwal表示,"便將推進至人體試驗階段。"
"通過臨床醫學與實驗室科研的深度融合,我們更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患者福祉,"他補充道,"在提升安全性與療效的同時,構建更緊密聯接的醫療體系。"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