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視主持人水均益,曾是《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王牌節目的記者、編導與主持人,還曾斬獲第二屆金話筒獎,是觀眾熟知的媒體人。在事業之外,他的家庭生活 —— 兩段婚姻、與子女的關系,尤其是與大女兒水亦詩跨越 18 年的和解,更藏著許多關于愛與遺憾的故事。
![]()
一、兩段婚姻:家庭結構里的不同羈絆
水均益與前妻王君曾有過一段婚姻,兩人育有一女水亦詩。在水亦詩 14 歲那年,兩人因感情問題和平離婚,此后王君帶著女兒生活。離婚后,水均益與現任妻子楊迪組建新家庭 —— 相較于素人前妻王君,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楊迪與水均益有著更相近的社交圈,更重要的是,楊迪為他生下一對龍鳳胎兒女,這份 “兒女雙全” 的圓滿,也讓兩人的感情更加穩固。
![]()
前些年,為了陪伴龍鳳胎兒女讀書,水均益長期在加拿大生活,直至 2025 年 6 月才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回國。也正是從這次回國開始,他與已成年的大女兒水亦詩,逐漸恢復了更緊密的聯系。
![]()
二、姥爺身份催生的和解:18 年后的坦誠對話
2025 年 8 月 11 日,水均益迎來人生新角色 —— 姥爺。31 歲的水亦詩與福建男籃隊員鄒陽相戀,順利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水均益難掩激動,不僅發文官宣喜訊,還罕見與前妻王君同框,甚至坦言 “還不敢抱外孫女”,言語間滿是初當姥爺的喜悅與小心翼翼。
![]()
回國后的生活,讓父女倆的相處時間多了起來。終于,在離婚 18 年后,61 歲的水均益與女兒坐下來,第一次直面當年離婚的往事。水均益若有所思地提起:“我跟你媽媽的感情出現了一些危機。” 聽到這話,水亦詩眼神復雜 ——14 歲的青春期本就敏感多疑,父母感情破裂時,她自然而然地偏向陪伴自己更多的母親,甚至在飯桌上都不愿與父親說話。
![]()
此時的水均益才后知后覺地明白,當年女兒的叛逆與 “賭氣冷戰”,其實是在渴望 “爸爸多陪自己”。可那時的他正處于事業上升期,滿腦子都是工作,既覺得女兒 “不理解自己”,也沒耐心解釋,最終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職場,忽略了女兒的情緒,也忽略了瀕臨破碎的家庭。
![]()
對話中,水亦詩突然話鋒一轉,問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疑問:“第一次知道我是女孩,你會不會有些失望?” 在她心里,似乎一直隱隱將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于自己 —— 擔心父親因自己是女孩而不喜歡她,進而厭倦母親、厭倦這個三口之家。
![]()
面對女兒的追問,水均益沒有回避,坦誠自己曾有 “重男輕女” 的想法:“第一次在產房里知道是女兒時,多少有點失望。” 但他也補充道,自己作為知識分子,那份失望只是一瞬間的情緒,很快便消散了。這份直白的承認,反而讓水亦詩放下了心結,父女倆終于達成了遲到 18 年的和解 —— 聊起最敏感的過往,卻已沒有了當初的怨懟,只剩平靜的釋然。
![]()
三、對子女的不同陪伴:藏在細節里的遺憾
水均益提到,即便當初知道是女兒,他也為水亦詩規劃了未來,希望她能進入北京最好的學校。可這份 “規劃”,與他對龍鳳胎兒女的陪伴相比,顯得格外單薄 —— 為了陪龍鳳胎讀書,他能長期駐守加拿大,那份細致與體貼,是水亦詩成長過程中從未感受過的。
![]()
如今的水均益常對水亦詩說:“不在意你考不考得上好大學,只要你開心快樂,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好。” 可事實上,水亦詩早已足夠優秀:她畢業于清華大學,懷孕期間還堅持攻讀清華碩士學位;17 歲時就與鞠萍搭檔主持六一晚會,后來入職央視體育頻道,參與過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成都大運會等大型賽事報道,以專業解說贏得觀眾認可。
![]()
從央視離職后,水亦詩選擇了一條與父親不同的路 —— 她不想因事業耽誤對孩子的陪伴,畢竟自己就是 “缺失父愛” 的親歷者。這份選擇背后,其實藏著對父親的隱性 “怨懟”:她結婚前,水均益甚至沒見過女婿鄒陽一面。別人家的女兒嫁人,都會帶對象回家讓家人審視,可水均益卻以 “我不需要看,我女兒不可能嫁不出去” 為由,連回國見一面都沒有。
![]()
更讓水亦詩在意的是,水均益還反復強調 “即便結婚,也要讓她自食其力”。或許在水均益眼中,鄒陽只是一名籃球隊員,條件算不上 “優越”,女兒嫁給他算是 “下嫁”,他擔心女兒婚后會像 “沒心機的千金小姐” 一樣啃老,所以希望她能靠自己立足。
![]()
可水亦詩卻笑著反駁:“我還有退路。” 只是這份 “退路”,顯然與父親無關 —— 她說這話時,水均益沒有回應,沒有說 “爸爸永遠是你的后盾”,只一味強調 “要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明眼人都能看出,水均益的重心仍在年幼的龍鳳胎兒女身上,對于已成年的水亦詩,他能做的,似乎只有 “叮囑她獨立”,而非給予實際的支撐。水亦詩口中的 “退路”,或許更多是指母親王君,而非這個曾缺席她成長的父親。
![]()
結語
水均益的家庭故事,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許多中國家庭的縮影 —— 有婚姻破裂對孩子的影響,有代際間的和解與遺憾,也有父母對不同子女的差異化對待。如今的他,雖與女兒達成和解,成為了姥爺,但那些錯過的陪伴、未能彌補的遺憾,終究是歲月里無法抹去的印記。而水亦詩的選擇,也讓我們看到:經歷過缺失的人,往往更懂得如何去守護自己的小家庭,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 “成長與圓滿”。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