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奧迪宣布將推出一款全尺寸非承載式車身的純電動越野車時,整個汽車圈都嗅到了變革的氣息。這款尚未正式命名的車型,被視為奧迪對電動越野市場的關鍵布局,其技術根基或將源自大眾集團收購的美國SCOUT品牌平臺——這個與奔馳G級(參數丨圖片)合作開發、由麥格納斯泰爾提供技術支持的電動化架構,正成為硬派越野領域的新焦點。
![]()
非承載式車身的回歸,是這款車最引人注目的技術突破。與傳統承載式車身不同,非承載式結構通過獨立的大梁底盤承載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再通過懸架與車身連接。這種設計雖然會增加車重和重心,卻能顯著提升抗扭剛性和通過性。當車輛碾過碎石路或攀爬陡坡時,獨立車架能有效吸收沖擊,避免車身變形,這正是硬派越野車的核心訴求。奧迪選擇這條技術路線,既是對經典越野基因的傳承,也是對電動化時代用戶需求的回應——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電動越野車在復雜路況下變成“易碎品”。
![]()
電動化技術的融入,則為非承載式車身注入了新活力。據透露,這款車將采用雙電機四驅系統,前后軸各搭載一臺高功率永磁同步電機,綜合輸出功率或超800馬力,峰值扭矩突破14000牛·米。這種布局不僅避免了傳統燃油越野車分動箱、傳動軸的復雜結構,更通過電機獨立控制每個車輪的扭矩輸出,實現了類似“坦克調頭”的零半徑轉向功能。在狹窄山路或泥濘沼澤中,車輛可通過前后電機反向旋轉輕松脫困,徹底擺脫傳統越野車“進退兩難”的困境。
![]()
車身設計上,奧迪將硬派美學與電動化需求深度融合。從海外曝光的渲染圖看,新車采用方盒子造型,前臉配備分體式大燈,上方主動式數字日間行車燈集成70個LED光源,下方矩陣式主燈組照明距離達600米。車身側面,熏黑的B柱、C柱與黑色車頂營造出懸浮式視覺效果,平直的高腰線從前大燈貫穿至后尾燈,前翼子板處的熏黑四環標識則增添了個性化元素。車尾的貫穿式OLED尾燈經過熏黑處理,兩側下沉造型與QWAGON英文字母標識形成獨特辨識度,全黑化后包圍與抬高的車尾設計,進一步優化了離去角通過性。
![]()
技術層面,這款車的底盤系統或借鑒SCOUT的滑板式架構——將電池組平鋪于車底,既降低重心,又為四電機布局騰出空間。全地形空氣懸架支持五檔高度調節,最大離地間隙可達36.5厘米,攀巖模式下自動抬升車身;液壓防側傾系統則通過實時調整懸架剛度,使公路操控穩定性提升40%。更關鍵的是,車輛或配備差速鎖與氣動避震,在沙地、泥地等極端路況下,通過電機精準分配動力,避免單個車輪打滑導致的陷車風險。
![]()
對于奧迪而言,這款非承載式電動越野車的意義遠超產品本身。它標志著奧迪從“城市豪華”向“全場景豪華”的轉型,更通過電動化技術解決了傳統越野車“高油耗、低舒適”的痛點。當特斯拉Cybertruck以未來感設計吸引眼球,當RIVIAN R1S用四電機系統重新定義越野性能時,奧迪選擇以“德系精密+電動創新”的組合拳切入市場——既保留了quattro四驅的操控基因,又通過非承載式車身與電動化技術拓展了使用場景。
![]()
這款車的推出,或許會引發硬派越野市場的新一輪洗牌。畢竟,當一輛奧迪既能以2.5秒破百的速度沖刺,又能在沙漠、雪地中從容穿越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僅是交通工具的升級,更是對“豪華越野”概念的重新定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