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橋貸款”的高息壓力成為不少企業資金周轉的“攔路虎”,無還本續貸政策的優化升級為實體經濟送去“及時雨”。金融監管總局近期披露數據顯示,通過建立跨部門支持機制,去年以來已發放小微企業貸款22萬億元,其中無還本續貸政策覆蓋9.4萬億元,直接給中小企業“輸血”,緩解資金周轉壓力。
一年多來,這項將惠及范圍擴展至所有小微企業、階段性覆蓋中型企業的金融舉措,絕非簡單的政策讓利,更是穩企業、保就業、促發展的有力支撐。持續推動該項政策精準落地、高效執行,才能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企業發展動能。
該政策的核心是“續貸不還本”——企業主在貸款到期時無需籌措本金還款,可直接申請續貸,避免因短期資金缺口導致的經營危機。對于亟需資金周轉的中小微企業而言,這無疑是“雪中送炭”的政策利好。
用好無還本續貸政策,要深刻把握政策優化的核心要義。該政策一方面破解了融資周轉難題,通過免還本金續貸模式,從根源上破解了企業為還貸拆借高息資金的無奈選擇,大幅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與資金鏈斷裂風險;另一方面破除了政策覆蓋面窄的局限,在監管要求下,各類銀行已全面落實續貸新規,將中型企業階段性納入支持范圍并延長至3年,同時調整風險分類標準,避免續貸業務被“一刀切”式降級。這種“擴面+提質”的雙重優化,精準契合了當前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資金需求急的現實情況,讓更多企業能享受到政策紅利。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銀行與監管形成合力。銀行機構作為政策落地的關鍵載體,既要轉變重風險防控、輕服務效率的慣性思維,也要在流程優化與產品創新上拿出實招。在產品體系建設上,多數銀行已構建起覆蓋不同規模、不同擔保方式的小微續貸產品矩陣,針對企業經營特點提供差異化選擇;在審批效率提升上,通過“線上+線下”協同審批、建立綠色通道等方式,大幅壓縮續貸辦理時限,讓企業從“等貸”變為“快貸”。同時,要落實“盡職免責”機制,基層信貸人員是政策執行的最后一環,其積極性直接影響政策落地效果。各地監管部門推動銀行明確盡職免責情形與界限,通過制度保障打消基層信貸人員的后顧之憂,有效激活了“敢貸愿貸”的內生動力。
用好政策還需破解現實梗阻,實現供需精準匹配。當前部分領域仍存在政策熱、執行冷的現象:中型企業因專屬續貸產品供給不足導致需求難以滿足,部分銀行受利益考量或風險顧慮影響設置隱性壁壘,不少企業因對政策流程、申請條件知曉度不夠,錯失政策紅利。對此,監管部門需持續強化督導,將續貸工作與融資協調機制、盡職免責工作銜接,形成政策協同效應,確保政策不走樣、不打折。銀行可針對不同企業類型定制特色服務,結合行業特點與企業需求配套綜合金融支持,讓續貸服務更對路。
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的“毛細血管”,無還本續貸政策的價值,不僅在于為企業節省周轉成本,更在于傳遞穩定的融資預期,讓企業能夠心無旁騖抓生產、謀發展。從監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到銀行機構的產品與服務升級,再到企業的主動適配,各方同向發力,才能讓這項政策真正成為中小微企業穿越周期、實現穩健成長的有力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陸 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