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吉隆坡還熱得讓人發悶,郊外一家酒店卻氣氛緊繃 —— 中美代表團關起門來談判,這可不是普通碰面,是全世界都盯著的博弈。
前五輪談下來,大家心里都有個疑問:這次美國會不會松口?
一、沒鏡頭沒儀式,開局就劍拔弩張
10 月 25 號一大早,酒店大門關得嚴嚴實實,保安排著隊守在門口。沒有歡迎儀式,記者連大門都進不去,兩國代表直接進場開談,連點緩沖都沒有。
其實早在 10 月初,氣氛就已經很僵了。美國那邊先是放風,說 11 月要對中國商品加 100% 關稅,財政部長貝森特還幾次采訪里放狠話,甚至點名中國的李成鋼,說他 8 月訪美 “帶著煽動性”。那時候誰都覺得,這輪談判大概率談不攏。
二、10 小時談完,兩句話炸了鍋
結果偏偏出乎所有人意料。
這一談就沒停過,兩天加起來足足 10 小時,分了好幾輪,既沒中斷也沒提前結束。最先讓媒體盯上的,是中方會后說的一句話。
李成鋼很直白地說:“美方表達立場是強硬的,中方維護利益是堅定的。” 這話跟以前不一樣,過去通報里頂多會說 “坦誠”“有建設性”,從來沒這么直接過。
更讓人意外的是美國。貝森特會后公開講話,居然提到了 “平等” 和 “尊重”,說 “愿意跟中方用平等、尊重的方式解決分歧”。要知道,過去幾年美國談經貿,要么說 “按規則來”,要么說 “從實力出發”,“平等” 這倆字幾乎碰都不碰,這次直接放聲明里,特別扎眼。
一邊說 “強硬”“堅定”,一邊說 “平等”“尊重”,一冷一熱,一剛一柔,這才是這次談判最該琢磨的地方。而且這些詞都不是翻譯美化的,是官方原文里寫著的,明顯是特意要傳遞的信號。
![]()
三、沒簽協議沒開記者會,卻藏著突破
雖說談了 10 小時,但沒搞簽署儀式,也沒出協議,就兩邊各自發了通報。不過通報里藏著關鍵信息。
美國那邊說,雙方定了個 “有建設性的框架”,接下來幾周可能有領導人會晤。中國這邊更實在,直接列了談的內容:出口管制、關稅延期、芬太尼治理、擴大貿易、301 措施,還說 “初步達成共識”,最后加了句 “雙方會分別走內部報批程序”。
這話的意思很清楚:框架和共識有了,但還沒變成正式文件,能不能成,得看內部審批過不過。外媒報道的時候,也只敢用 “框架”“初步” 這倆詞,語氣特別謹慎,看得出來,會談沒崩,但也沒那么輕松。
還有個細節很特別:這次沒開聯合記者會。以前中美談判不管成沒成,都會一起露面,這次直接跳過了,說明還有分歧沒解決。
但能談成這樣,已經是突破了。要知道之前外媒都預測,這輪可能就 “象征性碰個面”,結果不僅談滿 10 小時,還把過去幾年僵住的議題都擺上桌聊了,單說 “能談下去” 這一點,就比啥都強。
![]()
四、誰更著急?看說話的節奏就知道
談判一結束,美國是最先發聲的,貝森特先提 “建設性框架”,還說要為高層會晤鋪路。其實這是美國的老習慣了,總喜歡先說話定調子,這次尤其明顯 —— 從之前提前說要搞領導人會談,到會后密集放消息,比前幾輪都積極。
這背后其實是美國更急了。現在美國通脹沒下去,供應鏈也不穩,關鍵材料還捏在別人手里,急需一個 “穩一點” 的信號給外界。
反觀中國,通報里不夸大,只列議題,還特意提 “內部報批”,節奏一直很穩。不是不重視,是留足了余地,不把話說滿。
說到底,這次談判最關鍵的不是出了多少成果,而是兩邊都愿意坐下來,把難談的問題擺出來。美國說 “平等”“尊重”,不是真的變了態度,是愿意在話術中松口,給后續接觸留空間;中國說 “強硬”“堅定”,也不是要對著干,是明確底線不退縮。
![]()
這 10 小時沒對外公開細節,但光從那幾句關鍵話里,就能看出這場博弈的門道 —— 接下來怎么走,還得看兩邊內部審批的結果,但至少,路已經鋪了一小段。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