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到人才外流與高端人力不足,許多人內心總會泛起一陣不安。
2
可當網絡熱議降低招聘標準、擴大外籍人士就業空間時,公眾反應卻普遍冷淡。
3
這一矛盾現象背后,折射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國所謂的人才緊缺,或許并非真實存在,而是一種結構性錯位的假象。
4
每年有超過千萬名高校畢業生步入社會,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
5
走在城市街頭,不難發現外賣騎手中本科出身者比比皆是,更有不少研究生主動投身這一行業。
6
如此景象令人不禁發問:我們究竟是缺乏人才?還是未能將人才配置到合適的崗位上?
![]()
7
高學歷內卷下的人才
8
近年來隨著即時配送行業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加入其中,不乏擁有本科學歷的青年。
9
短視頻平臺上甚至流傳著調侃段子,稱“讀完大學的終點是送外賣”,成為一種另類自嘲。
10
這種“人才錯配”的現實,映射出一組更加沉重的數據:每年超千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疊加百萬級碩士生和近十萬博士生,構成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高素質群體。
11
然而就業體系并未同步升級,過去二十多年間,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9.8%躍升至59.6%,上大學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大眾化的教育路徑。
12
這本應是國民素質整體提升的里程碑,卻在輸出端遭遇瓶頸。
![]()
13
就像一家工廠全面升級生產線,生產出大量精密儀器,但下游銷售渠道卻沒有相應擴展,最終只能讓高科技產品擺放在普通貨架中低價出售。
14
更令人唏噓的是“學歷通脹”的持續蔓延——原本中專即可勝任的行政文員崗位,如今企業招聘動輒要求碩士優先。
15
35歲更被劃為職場分水嶺,無論經驗多么豐富、能力多么突出,一旦跨過此線,簡歷往往石沉大海。
16
在此背景下,國家耗時二三十年、投入數十萬元財政資金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不得不與初中學歷者競爭送餐訂單,這早已超出“大材小用”的范疇,實則是對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17
有人將問題歸咎于“大學生太多”,但這口鍋不應由人才承擔,癥結不在供給過剩,而在供需錯配。
![]()
18
本土人才的
19
每當談及“引進海外專業人員”,總有人強調“我國急需高端人才”,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20
早在2021年,中國在自然科學與工程領域授予的博士學位數量已超越美國,位居全球首位。
21
從1978年至2019年,累計656萬名留學生中,超過86%最終選擇回國發展。
22
這些人既具備國際視野,又掌握前沿技術理念,同時心懷家國情懷,堪稱國家寶貴的戰略資源。
23
再看國內自主培育的人才成果,同樣令人自豪。
24
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的核心專家中,90%以上均為新中國成立后自行培養的專業人才。他們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依靠算盤與手稿推演公式,硬生生構建起國家的核防御體系。
25
如今中國的航天科研團隊平均年齡僅為38歲,比NASA年輕整整15歲。正是這群年輕人夜以繼日攻關、反復試驗驗證,將北斗導航組網、嫦娥探月工程、天宮空間站建設等宏偉藍圖逐一實現。
![]()
26
不少人常以美國的“全球引才模式”作為參照,卻忽視了其背后的本質差異。
27
美國作為移民國家,采用的是“競技淘汰”機制,吸引世界各地精英前來競爭,最終篩選出最強個體留下。
28
但該模式暗藏“玻璃竹天花板”:亞裔在科技企業中占據逾三成技術崗位,擔任高管的比例卻不足1%。
29
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民族國家,文化基因強調的是“代際延續”而非“零和博弈”。
30
我們無需依賴“養蠱式”的激烈篩選來獲取頂尖力量,因為我們本身就具備孕育杰出人才的深厚土壤。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專業人士,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對事業的使命感,是外來者難以復制的情感紐帶。
![]()
31
把功夫下在“盤活存量”上
32
既然人才儲備充足,破解困局的關鍵便在于:不必一味追求“外部輸入”,而應優先激活內部的“人才富礦”。
33
首要任務是打破根深蒂固的“學歷等級觀念”,借鑒德國與瑞士成熟的雙元制教育體系。
34
在德國,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并無高低之分,企業深度介入職校課程設計,學生邊學習邊實訓,畢業即能勝任崗位需求。
35
高級技工收入常高于一般白領,社會尊重度也相當可觀。
36
我國完全可以引入此類機制,讓不愿走學術路線的學生能在技能賽道上實現自我價值,避免盲目擠入高考獨木橋,最終面臨學非所用的尷尬局面。
37
其次必須徹底推翻“35歲年齡紅線”,職場不該淪為青春競賽場,而應成為能力展示臺。
![]()
38
一個人在35至45歲之間,往往是經驗積累、身體狀態與責任感最為均衡的黃金階段,將其排除在職業發展之外,不僅是對個人潛力的漠視,更是對社會資源的嚴重損耗。
39
引進境外人才并非不可行,但必須聚焦真正稀缺的領域:例如芯片制造領域的尖端工程師、高端醫療設備研發的核心科學家,這些短期內難以本土化培養的“塔尖型人才”,值得積極引進。
40
同時應大力歡迎心系故土的海外華人精英回歸,他們熟悉中國市場環境,理解中華文化邏輯,歸來后能夠迅速融入并發揮作用。
41
但絕不能為了表面國際化而降低門檻,大規模引入普通外籍本科生。放著國內2.18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不用,轉而引進同等甚至更低水平的外國畢業生,這不是“引才戰略”,而是典型的資源配置失誤。
![]()
42
結語
43
事實上,中華民族從來不缺少智慧的頭腦與勤奮的雙手。
44
當前面臨的挑戰,并非人才匱乏,而是尚未為人才搭建起施展才華的舞臺。
45
與其耗費精力探討如何吸引外來者,不如腳踏實地改善制度環境:讓職業技術人才活得有尊嚴,讓中年從業者看到希望,讓有能力者獲得施展平臺。
46
當每一位人才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屆時所激發出的社會動能,必將遠超任何形式的“人才引進政策”所能帶來的效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