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中國的年發電量早已突破10萬億千瓦時,穩居全球第一,電力供應充足到幾乎無需擔憂缺口。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越南遭遇電力危機時,中國南方電網迅速架起輸電線路為其“解渴”。
而電力供應遠不如越南穩定的朝鮮,卻在當年向中國出口了價值1.57億元的電力,自身反而幾乎不進口中國電力。
朝鮮明明自己用電緊張,為何還要主動向中國輸電?
![]()
電力缺口背后
2023年夏天,越南北部的高溫突破了43℃,持續的極端天氣讓上百座水電站水位驟降,原本依賴水電的供電系統直接崩潰。
河內市的餐廳一天要停兩三次電,養殖場上千只肉雞因停電中暑死亡。
更嚴重的是,三星、富士康等外資大廠被迫停工,1.1萬家企業陷入半停擺狀態,整個夏季的工業損失高達50億美元。
![]()
這場危機并非偶然,而是越南經濟快速發展與電力基礎設施滯后的必然結果。
過去十年,越南靠著吸引外資發展制造業,出口額一路飆升至近4000億美元,電子、紡織等產業成了經濟支柱。
隨之而來的是電力需求每年10%的增速,2023年總需求達到2800億千瓦時,供應卻只有2500億千瓦時,300億千瓦時的缺口只能靠限電填補。
![]()
更棘手的是,越南的能源結構存在先天缺陷,火電占比過半卻依賴進口煤炭,國際煤價上漲直接推高發電成本。
水電占比30%卻受氣候影響大,干旱年份發電量直接腰斬。
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雖然發展快,可老舊的電網根本承受不住波動,南部棄光率高達30%。
想解決問題的越南還處處受限,中國不再新建海外燃煤電廠,歐美日也停止為無碳捕集技術的煤電提供貸款,核電項目又因民眾反對和財政緊張被擱置。
![]()
走投無路時,中國成了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其實中越電力合作早有基礎,從2004年第一條110千伏輸電線路投運開始,中國南方電網已累計向越南送電超400億千瓦時。
2023年危機中,中國更是快速響應,通過廣西防城港的線路每月向越南輸送3000萬千瓦時電力,還規劃2025年前新建500千伏聯網線路。
![]()
這種合作對雙方是雙贏,越南進口電力的成本比自建電廠低20%,供電可靠率提升至99.8%。
中國則帶動了電力設備出口,年創匯超3.5億美元。
越南政府也索性放開市場,接受中國特高壓標準,規劃千億美金改造電網,為長期合作鋪路。
越南對電力的迫切需求源于其經濟發展的現實,而同樣面臨電力短缺的朝鮮,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用電現象。
![]()
越朝的需求分化
越南的用電需求是典型的“發展型”,工業用電占了大頭。
三星在越南的工廠承擔著全球三分之一的手機產量,一條生產線停擺一小時就可能損失數百萬美元。
優衣庫、耐克的代工廠需要持續供電保證面料加工和成衣生產,突然停電會導致整批貨物報廢。
除了工業,城市中產階級崛起帶來的空調、冰箱等家電普及,也讓居民用電需求逐年攀升。
![]()
這種需求是剛性的,停電解不了渴,只能靠穩定的外部供應填補缺口。
朝鮮的用電需求則集中在“生存型”范疇。
這個GDP僅約170億美元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像越南那樣密集的外資工廠,工業用電需求微乎其微。
對普通民眾來說,每天能獲得幾小時照明用電就已滿足,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并不普及,手機也多是功能機,家庭用電總量極低。
![]()
即便電力供應不穩定,也不會像越南那樣引發工業停擺和巨額經濟損失,最多影響基本生活節奏。
為了滿足這種基礎需求,朝鮮摸索出了低成本的自給模式。
2020年后,朝鮮大力發展太陽能,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板,鼓勵居民在屋頂、陽臺安裝,很多家庭靠這個實現了照明自給。
![]()
火電方面則依賴本土煤炭資源,雖然設備老舊導致效率不高,但勉強能維持民生基本運轉。
這種“低水平平衡”讓朝鮮不需要像越南那樣大規模進口電力,自然也就沒有強烈的購電需求。
更關鍵的是,兩國的電力缺口性質完全不同。
越南的缺口是“增量缺口”,是經濟發展帶來的額外需求,缺口會隨著工廠擴建持續擴大。
![]()
朝鮮的缺口是“存量缺口”,是現有設備老化、維護不善導致的供應不足,本質是“有產能用不上”。
其水電理論裝機容量達千兆瓦量級,只是因為管理問題實際發電量遠低于設計水平。
既然朝鮮的電力需求僅能維持基礎民生,且能通過自給勉強平衡,為何還要主動將有限的電力出口到中國?
![]()
朝鮮輸電中國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是賺取外匯,受國際制裁影響,朝鮮的出口渠道被嚴重壓縮。
煤炭、礦產等傳統外匯來源被列入禁運清單,電力成了極少數能合法出口的商品之一。
2023年,朝鮮向中國出口5.36億千瓦時電力,收入1.57億元人民幣。
這筆錢看似不多,卻相當于其外匯儲備的1.8%,能直接換成平壤超市里的中國產面粉、藥品,以及民生急需的原油。
![]()
對缺匯的朝鮮來說,出口電力不是“可有可無的交易”,而是“雪中送炭的剛需”,即便自己用電緊張,也要優先保證這筆穩定收入。
邊境水電站的特殊管理模式提供了出口條件。
中朝在鴨綠江共建了水豐、云峰、太平灣、渭源四座核心水電站,約定所有權平分,電力各取50%。
![]()
其中水豐、渭源兩座電站由朝鮮管理,每年能分到約50億千瓦時電力,2023年出口的5.36億千瓦時僅占其中10%,屬于“配額內富余”。
這些電力通過邊境線路輸送到中國東北,輸電損耗僅2%,遠低于從內蒙古送電到沈陽的8%。
對東北電網來說,剛好能填補風電波動、火電廠故障時的“邊際需求”,是性價比很高的補充電源。
這種“就近互補”讓交易對雙方都有利,朝鮮賺外匯,中國穩電網。
![]()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出口的電力并非“擠占民生用電”。
其出口的主要是水電,枯水期會減少出口量保障國內,而民生用電多依賴火電和太陽能,兩者來源相對獨立。
這種“分渠道管理”讓出口電力不會直接影響民眾基本生活,也讓“缺電卻出口”的矛盾有了合理解釋。
![]()
結語
中國與越南、朝鮮的電力互動,表面是“誰買電、誰賣電”的差異,本質是國家發展路徑、制度選擇與國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朝鮮“缺電卻出口”的矛盾,恰恰反映出小國在能源與經濟困境中的現實選擇,用有限的資源換取最急需的外匯。
而中越的合作則證明,電力貿易從來不是簡單的“能源輸送”,而是技術標準、市場規則與戰略信任的深度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