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口變遷的歷史,總能在數據曲線中映照出時代脈絡。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恢復與擴張,到改革開放后的調控與轉型,每一階段的生育與死亡交織,都在悄然塑造未來的輪廓。
如今,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一股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正悄然逼近。這并非突發(fā)之變,而是歷史遺存與現實積累的必然結果。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張震與老齡研究院教授李強,在2024年發(fā)表于《人口研究》雜志的論文《中國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與演化機制》中,通過嚴謹的數理人口分析,揭示了這一高峰的成因。到底是哪幾個原因,導致中國出現死亡高峰的呢?
![]()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恢復的勢頭迅猛而堅定。
1949年,全國人口基數雖經戰(zhàn)亂損耗,但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與社會穩(wěn)定的確立,迅速激發(fā)了生育活力。
那十年間,第一輪出生高峰涌現,年均新增人口約2100萬。即使在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時期,人口韌性依然顯現,到1963年,出生人數攀升至2975萬,創(chuàng)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峰值。
這一輪嬰兒潮,不僅奠定了后續(xù)幾代人的基石,也為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支撐。
![]()
緊隨其后,1962年至1975年的第二輪出生高峰,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格局,年均出生約2600萬。這些高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社會安定與醫(yī)療進步的直接產物,它們如漣漪般擴散,影響著今日的老齡化景觀。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口政策轉向調控。計劃生育的實施,使總和生育率從高峰期的近六降至兩點幾以下,出生規(guī)模逐步收窄,年均維持在2000萬左右。盡管如此,早年的出生高峰人群已步入育齡期,短暫催生了一個小高峰,但整體趨勢仍向下降傾斜。
![]()
2016年二孩政策的調整,曾帶來短暫回暖,出生人數一度回升至近1800萬。不過,這一效應未能持久,2020年后,生育率再度下滑,2023年出生僅902萬,2024年為954萬。
生育意愿的低迷,根植于經濟壓力、教育成本與工作節(jié)奏的疊加,但更深層的是人口結構的慣性:早年高峰的后代已進入中年,自身生育規(guī)模有限。這一波動路徑,直接決定了老年隊列的厚度,也為死亡高峰埋下伏筆。
![]()
與生育的起伏相對,死亡率的軌跡則呈現出平穩(wěn)下行的長坡。1949年,死亡人數達1083萬,占總人口比重約20%,主要受限于醫(yī)療資源與營養(yǎng)供給。十年間,這一數字銳減,至1957年僅為千分之10.8。
八十年代,死亡率進一步穩(wěn)定,43年間僅微升千分之1.53,徘徊在6至7‰之間。公共衛(wèi)生體系的覆蓋,如疫苗接種與傳染病防控,極大降低了嬰兒與青壯年的非自然死亡。
![]()
進入二十一世紀,慢性病管理與慢性護理的進步,進一步壓低了整體死亡率。2023年死亡率為7.9‰,2024年維持在7.6‰左右。
這些數據雖平淡,卻蘊含著長壽時代的隱秘力量:更多人能穿越中年,步入老年,從而將死亡壓力后移至未來高峰。
張震與李強的分析,直指這一高峰的演化機制。歷史出生數的波動,是首要推手。早年兩輪嬰兒潮的龐大隊列,如今正集體步入高齡。
1949年至1958年生人,年約76歲;1962年至1975年生人,多在50至63歲區(qū)間。這些群體基數巨大,疊加存活率的提升,形成老年人口的蓄水池。
![]()
2025年1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人口14.08億,其中60歲以上達3.1億,占比22%;65歲以上2.2億。
八十歲以上群體從2023年的3600萬,預計2025年增至更高水平。這一隊列效應,如鐘擺般回蕩:出生高峰的放大鏡,投射到死亡端的放大。
存活率的提升,則是第二股力量。它源于醫(yī)療科技與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級。新中國成立前,預期壽命僅35歲;1963年調查顯示,21省市平均61.7歲;1998年升至71歲,超世界均值;如今達78.6歲,女性81.2歲,男性75.7歲。
![]()
2023年,60歲存活率較2000年升11個百分點。抗生素的普及、心血管干預的精細化,以及癌癥篩查的常態(tài)化,都讓更多人避開早夭。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也下調了對中國人口的預測,承認長壽趨勢的加速。這不僅延長了個體壽命,更推高了老年死亡的集中度:高峰期死亡以60至90歲為主,占比將超九成。
死亡率的下降,構成了第三維度支撐。非自然死亡的銳減,如交通事故與傳染病的控制,從根本上壓縮了中青年損失。八十年代以來,死亡結構從急性病轉向慢性老化,醫(yī)院資源從搶救轉向維護。
![]()
2022年死亡1041萬,2023年1110萬,2024年1093萬,自然增長率負0.99‰。這一下降曲線,與出生低谷形成鮮明對比:人口總量連續(xù)四年負增長,總量從2023年的14.09億降至14.08億。
專家預測,死亡高峰將于2040年首現躍升,2061年達峰值1900萬,隨后漸降,至世紀末年均1600萬,累計12.3億死亡。這一軌跡,非災難預言,而是結構演化的鏡像。
![]()
這些因素的交織,鑄就了高峰的規(guī)模與速度。中國人口老齡化,已從“未富先老”轉向“深度老齡”。2025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將從2.21億增至3.51億,年均增517萬;2031年,65歲以上占比超20%,進入超高齡社會。
死亡高峰的到來,將考驗醫(yī)療體系的承載力:預計高峰期,老年死亡將占總死亡95%以上,醫(yī)院床位需求激增,護理人力短缺凸顯。
![]()
最終,這一高峰將重繪中國人口版圖。從嬰兒潮的喧騰,到銀發(fā)時代的寧靜,每一轉變都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印記。張震與李強的洞見,不僅是學術警鐘,更是行動指南。
唯有及早布局,方能讓長壽成為全民共享的紅利,而非隱憂。死亡高峰的彼岸,是更均衡、更韌性的社會結構。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人口的故事,繼續(xù)書寫著從量變到質變的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