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央視主持人羅京已經離世第十年,康輝曾在病床前聽老師教誨,如今已接過了重擔。
墓前,康輝拍了一張照片,留在心間的,是深沉的思念,二人有著怎樣的友誼?
![]()
2009年,羅京去世,噩耗傳來后,辦公室里要進行布置,康輝機械地搬著東西,腦子里一片混亂。在《新聞聯播》主播臺上坐了26年、播了3000多次新聞從沒出過錯的羅老師,就這樣離世了!
很多人勸康輝寫點什么,可他每次提起筆又放下,后來才在自己的書《平均分》里寫出了《憶羅京》一章。送別前夜,他發現,有種痛,竟可以絲絲縷縷滲進骨頭一樣地疼。
兩人共事十幾年,關系卻不算特別親密,他們更像是嚴師和學生,一個是要求極其嚴格的老師,一個是時不時要被敲打的學生。
央視人才濟濟,能進入當播音員、主持人,本身就說明了一定的實力,精英人才這么多,全國觀眾眼睛隨時盯著,每個人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初入職場,最希望能有一位好的導師,能教自己一些門道,羅京就是這樣的人。
康輝剛工作時,有滿腔熱血卻不知往哪兒使勁,羅京說:“你已經是職業播音員了,得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句話醍醐灌頂,自己才是最熟悉工作情況的,萬事不能只依賴別人。
![]()
工作三四年后,康輝試著做直播,不光播稿子還得自己說話,但搞不清意義何在。羅京鼓勵道:“你是咱們組里最早做這種節目的,這條路得堅持走下去,這是趨勢。”現在看看滿屏幕的直播,不得不服他當年的眼光。
后來,康輝進了《新聞聯播》之后,羅京再一次給出了寶貴的指點。他說平臺不一樣了,現在要培養一種氣度,培養一種傳遞中國聲音的氣派。這個時候,技術細節都學會了,那就從更高角度修煉自己。
2009年元宵節那天,康輝去醫院看望羅京,推開病房門時,他有些緊張,不知該說什么。羅京還是那副樣子,淡淡地笑著:“來了,坐。”
那天他們聊了很久,即使身患重病,羅京還不忘傳授經驗,幫年輕人做到更好。他鼓勵說需要主動跟人交流,平臺更大了,需要更嚴格要求自己。康輝也難得敞開心扉,把困惑都說了出來,幾個小時溝通下來,受益匪淺。
![]()
說到治療,羅京說自己很快就會康復,回去工作。5月,大家還在醫院一起慶生,那時羅京已被病痛折磨得很憔悴,但雙眼依然明亮。6月5日,他不敵病魔,離開人世,讓同事們悲痛不已。
康輝記得,2009年接到國慶60周年大閱兵解說任務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是羅老師在,他會怎么做?”雖然老師已不在人世,但諄諄教誨,永遠也無法忘記。新聞人,就是要有極其嚴格的自我要求,這樣才能把任何差錯都降到最低。
2012年,羅京去世三周年時,墓前雕像落成,康輝和同事們陪著羅京家人在墓前祭拜,這座雕像的傳神之處就在眼睛,炯炯有神。
2019年國慶70周年,康輝又來到墓前,拍下了那張照片。十年間,他從年輕播音員變成了央視新聞播音部主任,對新聞的熱愛一直沒有變過,想來在天上的羅老師看到這一切,也會十分欣慰吧。
![]()
時間是無情的,總會帶走你珍視的人,但時間也是有情的,過去的記憶一點點積累起來,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陪在我們身邊,推動我們繼續前行。
參考資料:康輝《平均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