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300萬都沒到,這數(shù)據(jù)放在以前簡直不敢想。不止他,最近的電影市場幾乎一片慘淡:《旁觀者》上映前兩天突然撤檔,倆導(dǎo)演發(fā)長信說“無能為力”,滿是無奈;這周新上的《陽光俱樂部》,首映票房才204萬,而《下一個臺風》被謠言纏身后,明明之前撤過一次檔,這次硬著頭皮公映,可前景還是讓人捏把汗。
市場冷清早有預(yù)兆,這兩年電影備案數(shù)肉眼可見地減少,2024年才2975部,比前一年還降了些,新片質(zhì)量和表現(xiàn)更是不盡如人意,2025年的情況只會更糟。連鎖反應(yīng)還蔓延到了整個影視圈,平臺紛紛砍了長劇投資轉(zhuǎn)投短劇,綜藝也大批量下架,不少明星都沒了活兒干——有的跑去拍短劇,連“紅綠燈的黃”這種網(wǎng)紅都轉(zhuǎn)型進組拍短劇,日薪能到1萬;有的干脆下場直播帶貨,張雨綺、吳昕這些曾經(jīng)的當紅明星都成了直播間常客。更別說那些腰部藝人,一年拍戲時間不到30天,收入直接腰斬,日子別提多難熬。
有人說觀眾太挑剔,但其實不是。現(xiàn)在電影票越來越貴,一線城市均價都快50了,三四線漲幅更猛,花這錢誰不想看部真正的好片子?而且前幾年爆款電影“吸干”票房的情況越來越明顯,像《哪吒2》就占了當年近四成票房,剩下的片子很難分到羹,觀眾看完爆款后甚至好幾個月不進影院。說白了,不是大家不愿買單,是粗制濫造的作品實在勾不起興趣,光靠吆喝根本沒用。
電影圈的寒冬,本質(zhì)上是市場在“洗牌”。觀眾越來越理性,資本也更謹慎,只有真正沉下心做內(nèi)容,才能熬過冬天。那些只想靠流量、靠明星賺快錢的,注定要被淘汰。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