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王璟
春種新苗染翠南山,夏覆綠蔭守護綠洲,秋固黃沙漸隱痕蹤。這不僅是涼州區四季輪轉中“沙痕漸隱、綠潮涌動”的鮮活生態圖景,更是涼州區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深耕生態治理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涼州區立足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區位,以“南護水源、中優生態、北治風沙”全域治理思路為引領,厚植生態底色,讓南部山區煥發新生、中部綠洲活力迸發、北部沙區安寧穩固,既鋪展了生態煥新的畫卷,更兌現了民生受益的承諾,交出了一份兼具生態戰略厚度與民生幸福溫度的“雙優”答卷,為建設全國荒漠化治理樣板區、推動生態富民寫下了精彩篇章。
春日的涼州,植樹造林的熱潮從城鎮延伸到山野,南部祁連山北麓的生態修復戰場尤為火熱。謝河、古城等片區的山坡上,村民們與專業造林隊伍默契協作,揮鍬挖坑、扶苗培土、提水澆灌,一系列動作嫻熟流暢,一株株山杏、山楂樹苗在荒坡上穩穩扎根、迎風挺立。僅用數月時間,層層疊疊的碳匯林便在山間鋪展蔓延,既為石羊河流域筑牢了堅實的水源涵養屏障,更為生態價值轉化、綠色產業發展埋下了伏筆。“我在南山有棵樹”志愿植樹活動的廣泛開展,更點燃了全民植綠護綠的熱情,社會各界通過網絡認捐、現場參與等多種方式踴躍助力,讓愛心與綠意一同在深山扎根生長,凝聚起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
“以前山上光禿禿的,一到下雨天就泥沙往下淌,連路都沒法走;現在年年種樹,樹多了水也旺了,空氣也好了很多。”家住謝河鎮的王大爺,是植樹隊伍里的“老熟人”,連續幾年參與造林的他,親眼見證了荒坡從“黃”到“綠”的蝶變。如今的南部山區,漫山綠樹成蔭,林間飛鳥穿梭嬉戲,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生態脆弱區,已然蛻變為群眾休閑避暑的“天然氧吧”,更成為涼州涵養生態、守護家園的“堅不可摧的綠色脊梁”。
生態惠民,最是動人。涼州區推動中部綠洲綠化與和美鄉村建設同頻共振、深度融合,以“一村萬樹”行動為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一批生態示范村,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最鮮明、最動人的底色。村民們巧用房前屋后的閑置角落、巷道兩側的空余空間、無人打理的廢棄地塊見縫插綠,讓曾經的“閑置地”煥發綠色生機。如今的涼州區各鄉村,居民巷道綠意縈繞,通村道路綠樹成蔭,村級小游園繁花似錦,昔日的“雜草堆”變身群眾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生態福利。“以前村里到處是亂堆的柴火,出門滿是塵土;現在出門就是綠樹鮮花,飯后帶著孩子在游園里遛彎,日子美得很!”涼州區永昌鎮村民李大姐臉上的笑容藏不住,話語里滿是對幸福生活的滿足。
在著力提升鄉村“顏值”的同時,涼州區更注重生態“質感”的提升,今年精準謀劃推進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等重點工程,以精細化科學管護推動綠洲生態質量穩步提升。穩固的林網不僅有效阻擋了風沙侵襲,更構建起“田埂有樹、路邊有蔭”的立體農田防護體系,為糧食連年豐產筑牢了生態根基,實現了“生態美”與“農業興”的雙向共贏,讓生態優勢持續轉化為農業發展優勢。
秋風勁吹,治沙正酣。金榮路沿線沙窩中,機關干部與周邊群眾組成的治沙隊伍踏著晨露集結,揮鍬鏟沙、鋪草扎障,干勁十足。大家嚴格遵循“先固沙、后造林”的科學理念,將麥草扎實扎成1米見方的網格沙障,為流動沙丘披上“鎖沙鎧甲”,推動沙漠邊緣的綠色版圖不斷拓展。
一系列沉甸甸的生態治理成果,彰顯涼州區立足河西走廊生態安全屏障核心定位、踐行“兩山”理念的擔當:人工造林連片成勢、草原修復提質增效,沙化土地治理多年領跑全省,為守護河西走廊生態命脈、筑牢西北生態防線夯實根基。
從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中部綠洲生態賦能鄉村振興,到北部沙區防沙固沙攻堅,涼州區精準破解“生態脆弱與民生改善”協同推進的雙重課題,讓生態紅利持續轉化為群眾真切可感的幸福感。這份兼具戰略高度、實踐深度與民生溫度的“植綠護沙興民”答卷,既為全國荒漠化治理樣板區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更在河西走廊扎實鋪展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時代畫卷。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