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據環球網報道,菲律賓正與中國海警部門進行磋商,努力達成一項管控局勢的協議。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2日,菲律賓方面派出船艦,在中國鐵線礁海域發起挑釁,導致雙方船只發生擦碰。
![]()
然而,不到48小時,也就是14日,菲律賓外交部長便公開表示,此次與中國磋商,主要目標是試圖達成"諒解備忘錄"。
這一急轉直下的劇情,看似是沖突后的理性回歸,實則是南海博弈中一場新的戰略試探。
當中菲海警部門磋商的消息傳出,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場磋商本身,說明不了任何東西。
它不意味著中菲就一定能達成共識。
拉扎羅在14日表態希望這種磋商能夠"促進合作、減少對抗",然而,她在次日就妄言這種合作能"阻止中國海警的行動"。
![]()
這種前后矛盾的說辭,暴露了菲方在談判中的真實意圖——并非真心尋求合作,而是試圖通過協議約束中國的維權行動。
菲律賓海岸警衛隊雖然表示支持其外交部的政策方向,卻對協議細節諱莫如深,這種曖昧態度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
它不意味著菲律賓就不會再次挑釁。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從仁愛礁"坐灘"軍艦的建材補給,到黃巖島的屢次強闖,菲方的行為模式已經形成固定套路:挑釁-對抗-談判-再挑釁。
![]()
即便坐在談判桌上,菲方船只仍在南海虎視眈眈,這種邊談邊鬧的做法,我們早已司空見慣。
更重要的是,它絕不意味著中方就會放縱菲律賓的侵權行為。
中國海警在擦碰事件后立即公布現場視頻,中國國防部在10月17日的記者會上明確指認菲方為"侵權者、挑釁者、肇事者",這一系列動作已經充分表明:無論談判桌上發生什么,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都不會有絲毫動搖。
中方同意與菲律賓進行磋商,這個決定的背后,不是對菲律賓某些行為的認可或妥協,而是基于中國一貫的南海政策和地區責任。
中國始終是南海和平穩定的堅定維護者。
作為地區大國,中國深知南海的和平穩定關乎所有沿岸國家的共同利益。
即便在遭遇挑釁時,中國仍然保持克制,愿意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這體現的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胸懷與擔當。
中國始終照顧東盟國家的整體感受。
![]()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與直接當事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議,另一方面與中國東盟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
與菲律賓的磋商,正是這一思路的具體實踐。中國理解東盟國家不愿在地區大國間選邊站隊的難處,因此始終通過建設性對話,而非武力對抗來化解分歧。
在談判桌的另一端,菲律賓需要明白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的底線思維從不會因為任何磋商而有絲毫改變。
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不容置疑。
從中國海警在事發海域的常態化巡航,到國防部、外交部等部門接連發出的嚴正聲明,都在向外界傳遞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權益不是談判的議題,而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如果菲方認為,通過談判可以讓中國對過去的侵權行為"既往不咎",或者為未來的新一輪挑釁開辟空間,那純粹是癡心妄想。
諒解備忘錄不是免罪金牌,談判桌也不是侵權行為的護身符。
![]()
10月15日,就在拉扎羅發表矛盾言論的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在記者會上明確表態:"菲律賓才是侵權挑釁的肇事者"。
這種清晰的定位,不會因為任何形式的磋商而改變。
從艦船相碰到談判桌,這48小時的急轉彎,是南海地緣政治的一個微妙縮影。
菲律賓的策略轉換,既是對抗成本核算后的現實選擇,也是其南海政策機會主義特質的體現。
而中國的應對,則展現了一個成熟大國的戰略定力。
我們既不在挑釁面前退縮,也不因談判而天真;既保持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開放性,又堅守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堅定性。
這種平衡之道,正是中國在復雜的南海局勢中始終能夠保持戰略主動的關鍵。
談判桌可以坐下,但中國主權權益不容挑釁;對話可以進行,但中國維權執法不會停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