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南海,本該只是漁船和補給艦往來的季節。可菲律賓卻突然熱鬧起來。馬科斯政府宣布——要把在南海的「巡邏范圍擴大三倍」,還要聯合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強行動”,甚至放話:“「別逼我動手。」”
乍聽之下聲勢浩大,但真要問一句:靠什么動手?誰給的底氣?
![]()
“紙上艦隊”的豪言壯語
菲律賓的“海上力量”,放在東南亞都排不上號。
- 海軍主力艦艇平均服役年限超過30年;
- 海警船常年缺油、缺件,連雷達都不穩定;
- 去年國防預算僅為中國的1/180。
就在上個月,菲美澳新搞了一場“四國演習”,結果一共才湊出四艘艦。反觀附近,中國海軍常態化巡航艦艇就有五艘以上。演習一開場,主角還沒亮相,背景板已把氣場全占了。
這哪是軍演,更像是「一堂免費現實課」——菲律賓喊“強硬”,卻連成本都撐不起。
虛火的來源:美國與加拿大
這股“虛火”的來源,不在馬尼拉,而在更遠的地方。美國正加快在菲律賓的軍事部署,新增五個基地、頻繁軍演、提供裝備和顧問——聽起來像支持,實則是「布局」。華盛頓要的是一個前沿棋子,而不是一個平等伙伴。美國的策略很熟悉: “我幫你造勢,你替我出頭。”
加拿大最近也跑來“蹭戲”,與菲律賓簽署《訪問部隊地位協定》,宣布“將參與南海事務”。
問題是——加拿大離南海一萬公里,連海浪都拍不到。它不過是「給美國背書、給自己刷存在感」。
這一幕,很像是老電影的翻拍:美國打節奏、加拿大唱和聲,菲律賓在臺上“使勁演”。熱鬧有余,實質全無。
外交的獨立,正在被蠶食
馬科斯政府最大的誤判,就是把外交當成表忠的舞臺。他放棄了杜特爾特時期的平衡路線,一頭扎進美國的懷抱,結果換來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被推到風口浪尖」。
- 區域伙伴(如馬來西亞、印尼)對其失去信任;
- 國內軍費被擠壓,社會分化加劇;
- 經濟依賴中國,卻在政治上頻頻挑釁。
這不是“強硬”,而是“被迫勇敢”。菲律賓誤以為背后有人,就能叫板現實,結果一步步失去外交自主,成了「大國博弈的工具人」。
中國的冷靜與南海的未來
與菲律賓的躁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穩。中國海軍常態化巡航、海警依法執法,一切都在國際法框架下進行。中國艦艇出現在所謂“演習區”附近,不是挑釁,而是告知: 「“我在這里,也會一直在這里。”」
中國的立場很清楚:
- 維護主權,寸土不讓;
- 保持克制,理性應對;
- 推動對話,合作共贏。
真正的和平,不靠喊口號,更不靠外援,而靠地區國家的共同理性。
尾聲:誰在為誰買單?
菲律賓的“三倍巡邏”像一場海上真人秀:美國導演,加拿大鼓掌,菲律賓揮拳,風一吹——鏡頭都抖了。
南海不缺浪,缺的是冷靜。外交不是喊口號的舞臺,而是利益的算術題。當別人幫你算賬時,代價往往已經寫在底下。
「一個問題留給馬尼拉:」當海風停下、鏡頭關掉,你的底氣,還剩幾分是真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