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14級的強臺風徹底把菲律賓這個島國推到了懸崖邊上。當地時間11月4日凌晨,臺風“海鷗”攜狂風暴雨突襲菲律賓萊特島,所到之處房屋坍塌、洪水泛濫,造成114人死亡、127人失蹤,195萬民眾受災。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已經宣布全國進入“國家災難狀態”。但說實話,小馬科斯這樣的決定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
現下,新一輪臺風“鳳凰”已在海面虎視眈眈,氣象部門全國推送登陸預警。眼下菲律賓不只是面對一場風暴那么簡單,而是被一連串天災徹底擊穿了防線。
伏筆早已埋下
菲律賓這場災情看似是天災,實則藏著多重必然因素,不單是自然的,更重要的還是治理的考驗。
從臺風本身來看,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愈發頻繁,臺風強度也普遍增強12%-15%,“海鷗”就是典型。
登陸時維持強臺風級別,橫穿菲律賓時強度不減,還在南海再度增強為超強臺風,其破壞力遠超往年同期臺風,而菲律賓自身的社會短板更讓災情雪上加霜。
災情的慘烈,數字已經說得很明白,全國115處爆發嚴重洪災,千余處房屋被毀,150多個市鎮停電,還有10個市鎮與外界斷聯超48小時,全國死亡人數至少114人,媒體統計甚至高達142人,而且失蹤的人數更多,幾天內菲律賓全國受災人數就破了190萬。
雖然說洪水、房屋倒塌、公共設施損壞、電力中斷、學校停課……農田被淹,稻米、玉米等作物絕收,這些場景幾乎是東南亞各國每年臺風季的“標配”,但像菲律賓今年這樣連續遭遇強臺風的情況,屬實也不多見。初步統計顯示,“海鷗”帶來的農業損失超2.3億美元,保險業預計索賠金額將達9.5億美元,算得上是菲律賓史上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了。
![]()
小馬科斯這次的反應速度雖然算不上快,但也不能說慢,宣布“國家災難狀態”啟動最高級別的危機響應,方便政府緊急調撥資金發放援助,移動廚房車、發電機組和互聯網終端被緊急送往災區,之后政府會調動資源、壓低物價、簡化援助流程。
但是面對大面積的廢墟和流離失所的民眾,這些動作只是浮于表面的杯水車薪,真以為能解決災情問題,恐怕就低估了這場風暴背后的復雜局勢,現在菲律賓整個國家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大家都在等待下一個更猛烈的臺風考驗。
事實上,菲律賓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成了臺風和地震的“常客”,每年差不多有20場臺風或者熱帶風暴登陸,菲律賓人也早就對每年臺風季的情況聊熟于心。為什么偏偏今年會陷入如此被動,啟動國家災難狀態?
說到底,一方面是這次臺風確實不一般,“海鷗”剛剛過去“鳳凰”又即將登場,前一場臺風帶來的破壞還沒來得及善后,后一場已經在路上了。這種極端災害情況,對任何一個國家的救災工作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小馬科斯政府在防災治理中的系統性問題爆發。
防洪工程腐敗丑聞未解
說起防洪救災基礎設施,就不得不提今年菲律賓政府曝出的防洪工程腐敗丑聞。
作為臺風災害高發區,菲律賓早就應該有一套全國性的成熟穩定的防災預警系統以及充足的緊急避難設施。
![]()
但實際上菲律賓的防災建設長期滯后,公共設施投入不足,宿務省的下達的災情通知一波接一波,有些偏遠地區卻根本都收不到預警信息,每次臺風來襲都變成“被動應對”。
雖然政府每年都投入不少資金修建防洪堤壩、排水系統,可落實到執行的時候,不少地區的防洪設施就成了“豆腐渣”,一遇到暴雨就塌,一碰到洪水就沖毀。為什么?錢沒花到刀刃上,項目層層轉包,質量根本沒保障。天災本來就夠苦了,菲律賓民眾還要再被“人禍”補上一刀,每次災后重建,政府總是說要吸取教訓、加強監管,可等到下一場臺風來襲,問題還是老樣子。
宿霧省省長巴利庫阿特羅表示,此次災情“史無前例且具毀滅性”,并將部分原因歸咎于當地多年采石導致河流堵塞以及不合標準的防洪工程。
更扎心的是,這次“海鷗”帶來的不僅是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撕開了菲律賓防災體系的漏洞和社會公平的傷口,貧富差距下的避難能力在14級狂風中暴露無遺:窮人的“避難所”不過只是幾塊塑料布,或者用重物壓住鐵皮屋頂,而富人區高層公寓早已換上防爆玻璃,配備應急發電機。
這一次馬科斯政府在國際上也沒閑著,已經向外界發出了求助信號。畢竟面對這么大規模的災難,單靠菲律賓自己的力量,確實有點吃力。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小馬科斯結交的親密盟友紛紛表示愿意提供援助,估計很快就會有物資和救援隊趕來。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此次對菲律賓災情的援助態度有所保留。
過去中國對菲律賓的災情援助響應極為迅速,給錢給物資出人力,2015年超強臺風“海燕”襲擊菲律賓時,中國24小時內就送去了200萬美元現金和1萬噸大米,并派出“和平方舟”醫院船參與救援。2021年臺風“雷伊”來襲時,中國也迅速提供了400萬美元的物資。
從2013年至今,中國對菲律賓的災情援助已經超過2100萬美元,但是今年7月,菲律賓連續遭受三輪臺風襲擊,360萬人受災,中國就不再像以往那樣第一時間提供援助。
![]()
援助不是義務,而是基于友好關系的善意。當一個國家一邊在關鍵問題上持續挑釁,一邊期待對方在困難時伸出援手,這種邏輯本身就是荒謬的。中國不是冤大頭,這次選擇不援助,是在傳遞一個明確信號:友誼需要相互尊重,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
最后
菲律賓的困境并不僅僅是天災。
如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臺風變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猛烈,但是防災體系的脆弱,基礎設施的薄弱,腐敗的陰影,這些問題如果不下決心解決,未來還會有更多“海鷗”“鳳凰”來襲,國家的脆弱面只會被不斷放大。
有一點必須承認,在洪災面前,菲律賓人展現出來的韌性和互助精神還是讓人感動的,救援隊伍也在晝夜奮戰,也有志愿者自發組織物資互相幫扶,可是這樣的災難年年都在上演,靠一次次緊急動員和外部援助永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這場災難不是菲律賓第一次遭遇,也絕不會是最后一次,現在全國已經進入了“國家災難狀態”,這是小馬科斯對國家現實的無奈承認,但何嘗不是一次對他的警告,災后反思和體制改革,絕對不能再敷衍下去,畢竟臺風不會等人,下一場風暴馬上就要來敲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