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這是許多茶客對福州茉莉花茶形成的共識。
早在20世紀90年代,福州的茉莉花茶廠已經達到近千家,無數家庭以種花、制茶、賣茶為生,全市年加工量占全國茉莉花茶總量的60%以上。在國家重要的外交場合,福州茉莉花茶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和貴賓。
但到了21世紀初,鐵觀音、普洱茶等新茶類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分流了茉莉花茶的市場份額,同時商業化的推進征用了大量的茉莉花田,直接動搖了整個產業的原料基礎。商家陷入惡性低價競爭,以次充好,曾經的“人間第一香”一度陷入沉寂。
陳威威也就是這個時期進入茉莉花茶行業的。2011年他從國企離職,開始跟著當地的制茶師傅學做茉莉花茶,卻沒想到一腳踩上了茉莉花茶的復興潮流。
他從一個小小的茶葉店開始做起,產品從茉莉花茶擴張到了柚子花茶、梔子花茶、桂花茶等一系列花茶產品,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忠實消費者。如今團隊4個人年銷售額近500萬元,每年要賣出五六萬斤成品茶,要從茶農手里收取幾十萬斤的茶青。
過去十幾年時間里,福州許多像陳威威一樣的茉莉花茶商家,積極開拓電商平臺,在產品端推陳出新,讓當地茉莉花茶觸達了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積極破圈,再次回到了大眾視野。
從鐵飯碗到學徒
1985年,陳威威出生在福建福州附近的一個村莊。自他記事起,大家幾乎都在做生意。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就覺得只有自己創業才有前途。
2008年,大學還沒畢業,他就去福州的建材城開了一家門店,賣木地板。他每天跑新裝修的小區,對接裝修公司,希望能攬到業務,結果一年下來,完全沒賺到錢。
但他卻因此體驗到了創業的復雜性,他意識到整個店鋪的管理,產品的熟悉度,競品的優劣勢,不是頭腦一熱就能做好的。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自己對建材也沒那么感興趣。
于是,他選擇了暫停創業,轉頭通過親戚介紹去到了國企。這份工作解決了生計,但朝九晚五的穩定生活卻讓他覺得無趣。堅持了兩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放棄了這份穩定工作。對于他們來說這是鐵飯碗,但對陳威威來說,這是牢籠。
![]()
2012年初,他開始跟著福州當地一位制茶的老師傅,學做茉莉花茶,身份從白領變成了學徒。學徒的生活清苦而枯燥,工資只有幾千元,“只夠吃飽飯,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身上一點額外的積蓄都沒有”。
當時,做茉莉花茶著實也算不上什么好工作,不僅沒錢還辛苦。茉莉花茶采摘和窨制是極度依賴人工的過程,通宵作業是常態。
不過陳威威其實也沒時間去思考太多。他跟著師傅學習各種制茶知識,春天去找當地茶農收購制作茶底的綠茶茶青,夏天去福州各個區域收購最新鮮的茉莉花,學著分辨不同產區的茶葉和茉莉花各自的特點,思考如何將它們進行最優的搭配,“忙到根本停不下來”。
除了制茶,他還要學茶葉審評,通過標準化流程,運用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對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進行綜合評判。他還會買書回來,梳理茉莉花茶的歷史脈絡,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
連續三年,陳威威的生活循環往復。這份在外人看來單調重復又不賺錢的工作,他卻逐漸在其中找到了樂趣。
“少賺一點就少賺一點,偶爾回想起來當時完全不后悔不遺憾是假的。當時福州的茉莉花茶已然沒落,市面上很多標著‘福州茉莉花茶’的產品都是假冒偽劣品,嚴重傷害了消費者對福州茉莉花茶的信任,其實你并不能確定這個行業將來會有前途。但人生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至少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陳威威回憶說。
從線下到線上
2015年,陳威威終于出師,再次踏上了創業之路,在福州開了一家小小的實體茶葉店。
然而,現實很快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實體店的生意輻射范圍有限,主要靠周邊鄰居和朋友介紹。而客戶的需求五花八門,極其瑣碎,“有人要自己喝,要求包裝越簡單越好;有的要送人,指定要禮盒裝;禮盒也有人偏好紅色,有人喜歡藍色”。
陳威威疲于應對這些各種各樣的要求,感覺自己像一個雜貨鋪老板,大量的時間都被用來滿足大家零散的需求,幾乎沒時間去研發新的產品。而且辛苦一年下來,刨去所有開銷,也就賺幾萬元。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要什么就給什么的模式,讓他們也記不住你,可能隨時就被替代了。這也不是我做茶的初衷。”陳威威說。
![]()
2018年,陳威威關閉實體店,全面轉向線上,在淘寶開店,面向全國愛好茉莉花茶的消費者做生意。
在線上開店需要流量,他想到了當時很火的知乎。他在知乎上寫文章,系統性地科普如何分辨茉莉花茶的好壞,如何品鑒一款花茶的優缺點,這些扎實的干貨內容,為他的店鋪吸引了第一批懂茶、愛茶的核心用戶,“茶葉這種東西,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一喝就知道”。
這批早期用戶,也成了店鋪的忠實粉絲,給他帶來了口碑和復購。與此同時,他引導最早的線下老客戶去線上購買。雙管齊下,他的淘寶店在第一年就站穩了腳跟。
![]()
陳威威也終于從瑣碎的需求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產品本身上。在茉莉花茶之外,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窨制工藝,陸續開發了柚子花茶、梔子花茶、桂花茶等一系列花茶產品,店鋪的產品線迅速豐富起來。
2020年,他又將所有產品的包裝主色調定為黑色,走新中式風格。當時市面上的茉莉花茶包裝普遍追求清新淡雅,以白綠色為主,陳威威的黑色顯得甚至有些另類。但陳威威覺得黑色才能襯托出茉莉花茶的高貴。
![]()
沒想到,這次改變完美地撞上了新中式的潮流,也被越來越多年輕人看到。2020年開始,店鋪的銷量幾乎每年都能翻一番。
特殊的時鐘
如今,對陳威威而言,提醒他四季更替的不是天氣,而是不同時節的花茶。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綠茶茶底的制作期;四月則到了柚子花茶的季節;五月六月,玫瑰花和梔子花陸續登場,六月中下旬到九月底,則是屬于茉莉花茶的漫長季節;十月是桂花茶;到了次年一月,再以臘梅花茶收尾。一年四季,周而復始。
每年春天,陳威威會在福建各地的茶山收取幾十萬斤的茶青,制作綠茶茶底,也就是茶坯。等到了六月中下旬,茉莉花茶進入盛花期,他會從花農手里收取含苞待放的茉莉花花蕾。
![]()
花蕾收回后,先養花,將花蕾堆在一起,利用其自身呼吸產生的熱量,在一個適宜的溫度(約38℃)下,讓花蕾在夜晚緩緩綻放,“只有在綻放的瞬間,茉莉花才會吐露出最濃郁的芬芳”。
![]()
當茉莉花花盛開,香氣達到頂峰時,需要陳威威迅速將其與茶坯混合,堆在一起,讓茶葉像海綿一樣,充分吸收花的香氣,也就是“茶花拌和”。
但事情還沒完,茶葉與鮮花混合后會持續升溫,溫度過高會“燒壞”茶葉和花朵。因此,到了凌晨一兩點,他得起床將茶堆扒開散熱,俗稱“通花”。
天亮后,將花渣與茶葉分離,然后將吸收了花香的茶葉進行烘干。這樣,才算完成了一次“窨”。
![]()
一次窨制,茶葉只能吸收有限的香氣。為了讓茶香更加濃郁、持久,整個過程需要不斷重復。中端產品需要窨制五六次,而最高端的產品,則需要重復整整九次。這意味著,在長達三個月的制茶季里,陳威威和他的師傅們,幾乎每天都要凌晨起床,睡不了一個完整的覺。
“辛苦是肯定的,但后面就習慣了,覺得挺正常的。”陳威威說得云淡風輕。這份極致的耐心和對細節的苛求,最終成就了那一句“只聞花香,不見花”的浪漫。
“早些年間茉莉花茶很流行,只是因為制作過程復雜加上其他品類的崛起,一度沒落。很多老茶客已經很難買到正宗的茉莉花茶,但我開始做茉莉花茶后,有很多人都反饋說喝到了當年的味道,我就覺得做這個事情是值得的。”陳威威說。
茉莉花每年只開3個月,產量也有限,所以這幾年,陳威威又把窨制的工藝用在了其他品類上。最近茉莉花的季節剛過,他又準備開始制作今年的桂花茶了。
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陳威威也開始在產品之外做新的改變,比如發力B端業務,為企業和品牌提供定制服務,和茶類博主合作直播等等。
如今,他的團隊只有4個人,一年卻能創造近500萬元的年收入,賣出五六萬斤的成品茶,鏈接著當地的茶農和花農,他的訂單量逐年增長,也意味著這些農戶的收入也在穩定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