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近期特朗普在公開講話中拋出的言論頗具戲劇性,他一邊承認中國造船數量的優勢,一邊高調宣稱美國在軍事力量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保持“遙遙領先”。這番話剛好與其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在白宮簽署的85億美元稀土合作協議形成呼應,擺出一副在戰略資源與尖端技術上雙重壓制的姿態。只是這層精心包裝的宣傳外衣,一戳就破。
先看特朗普口中“遙遙領先”的軍事領域。他沒明說具體優勢,但數據能說明問題。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水下噪音確實低至95分貝,接近海洋背景噪音,隱蔽性在全球范圍內算得上頂尖,這一點中國095型核潛艇的105分貝確實存在差距。AI軍事應用上,美國2023年就完成了AI空戰系統模擬訓練,AI操控戰機對人類飛行員取得10:0的戰績,聽起來確實亮眼。
![]()
可亮眼數據背后全是“水分”。那些看似震撼的AI空戰成績,至今還停留在實驗階段,連最基本的列裝都沒實現。反觀中國,2025年勝利日閱兵上公開亮相的無人僚機已經加入現役,能實打實配合有人戰機執行偵察、電子干擾等任務。《解放軍報》的報道更直接,這些無人僚機的AI系統在復雜戰場環境下能自主決策,響應速度比美國的實驗系統快3倍。更關鍵的是美國的制造業短板,其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已跌至8.5%的歷史新低,沒有工業根基支撐,再先進的設計也只是圖紙。2024年F-35戰機因零部件短缺交付延遲6個月,就是最直白的證明。
特朗普含糊其辭的“秘密武器”也被扒了出來。2025年《紐約時報》曝光,德特里克堡實驗室每年預算高達20億美元,研究方向包括“病毒傳播載體改造”。這類研究明顯觸碰國際法紅線,根本不敢公開,更別說轉化為實際戰力。就像2024年被曝光的“蚊子攜帶病毒實驗”,美國政府嘴上否認軍事用途,國際科學界早看得明明白白,這種見不得光的“優勢”,撐不起所謂的領先門面。
![]()
再看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美國的AI優勢確實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手中,技術儲備不容小覷,OpenAI甚至已與美國軍工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開發國家安全解決方案。但中國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更擅長將實驗室成果快速落地到實體經濟。制造業、城市管理等領域的AI應用場景早已鋪開,這種“技術-產業”的轉化能力,恰恰是大國競爭中最實在的底氣。兩者對比,更像是實驗室里的標本與田野里的作物,前者精致卻缺乏生命力,后者接地氣卻能持續生長。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同期力推的稀土合作協議,號稱要建年產能100噸的鎵精煉廠,還放話“一年后美國稀土多到不知如何處理”。2025年全球鎵需求量約500噸,中國一家中型煉廠年產能就有300噸,美國《福布斯》雜志直言這座煉廠就是“政治作秀的道具”。澳大利亞專家更直接,公開表示“稀土供應鏈不依賴中國,至少還得10-20年”。要知道澳大利亞90%以上的鋰礦還得運到中國加工,美國自己過去20年也幾乎沒發展精煉能力,90%的稀土加工依賴中國。中國商務部早就出臺管制政策,限制稀土技術出口,連技術人員協助境外提煉都被禁止,美澳想補短板可謂難如登天。
![]()
2025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很能說明問題,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特朗普的支持率下降了7個百分點。他之所以反復強調“領先”,本質上是想用宣傳掩蓋焦慮。美國造船業2024年完工商船不足10艘,大型集裝箱船僅交付1艘,對比中國超1000艘商船、359艘大型集裝箱船的產能,落差實在刺眼。搞不定自身產業空心化,就想靠對中國船舶征收額外費用、限制中國產業發展來“彎道超車”,這種思路本身就輸了格局。
軍事與AI的領先從不是喊出來的,得靠制造業根基、技術轉化能力和完整產業鏈支撐。特朗普的言論更像一場自導自演的心理戰,可惜現實數據不會說謊。中國稀土冶煉分離產能占全球92%,技術成本僅為西方的1/10;高超音速導彈已列裝部隊,美國還在實驗階段。這些硬實力,不是幾句口號就能抵消的。真要比領先,不如先解決自家制造業萎縮的問題,畢竟能造出來、能列裝、能轉化的優勢,才是真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