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官宣的“登月大突破”,藏著半個世紀的尷尬
![]()
刷到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發的X文時,我第一反應是“好家伙,這就到月球軌道對接了?”點開圖片才發現,那高達98米的“獵戶座”飛船和SLS火箭組合體,分明待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裝配大樓里——合著是在地面廠房里完成的對接。有網友吐槽“這跟在月球上對接差著十萬八千里”,但別急著笑,這事兒遠比“在哪兒對接”有意思多了。
![]()
![]()
先澄清個誤區:地面對接真不是NASA在“湊數”。就像搭積木得先在桌上拼好骨架,總不能把零件扔到天上再湊一起吧?這次對接的“誠信號”飛船和SLS火箭,是“阿耳忒彌斯2號”的核心裝備,重達2600噸的龐然大物得在廠房里先完成機械銜接,再連電力、數據線路,之后還要做三輪全系統合練,光測試就得花三個月。說白了,這步是“考前模擬”,要是地面都接不明白,壓根別想送4個人去繞月。
但網友的調侃也戳中了要害:這事兒本不該這么“費勁”。美國上回搞載人深空飛行還是1972年的阿波羅17號,當時土星五號直接帶著飛船奔月,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反倒要在廠房里反復調試。更尷尬的是,這已經是“阿耳忒彌斯”計劃不知道第幾次“掉鏈子”了。
![]()
最初NASA說2024年送宇航員繞月,2025年登月,結果去年12月直接官宣推遲到2026年4月和2027年年中。推遲的原因說出來都讓人揪心:2022年“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試飛回來,發現“獵戶座”飛船的隔熱罩燒蝕超標,生命支持系統的電子設備還出了問題,光換零件加測試就得多等大半年。有業內人士透露,連阿波羅時代的焊接工藝都失傳了,新一代工程師得重新摸索,這進度能快才怪。
不過這次任務也不是全無看點,那4名宇航員堪稱“半個世紀最強陣容”。指令長里德·懷斯曼是去過空間站的老兵,妻子2020年去世后他帶著倆孩子繼續訓練;飛行員維克多·格洛弗是首個常駐空間站的黑人宇航員;克里斯蒂娜·科赫會成為首個飛出近地軌道的女性;最特別的是加拿大宇航員杰里米·漢森,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踏入深空的非美國人。這四人要在月球軌道飛10天,還要測試“自由返回軌道”技術——靠月球引力當“拐棍”無動力返航,這可是阿波羅時代傳下來的“絕活”。
![]()
更有意思的是網友的評論區。有人翻出SLS火箭650億美元的造價吐槽:“SpaceX用十分之一的錢就能搞定,NASA這是在燒納稅人的錢搭積木?”還有人補刀:“原以為是星際大片,結果是廠房紀錄片,馬斯克怕是在SpaceX偷著樂”。這話雖有點極端,但確實戳中了美國航天的痛點:阿波羅時代靠“舉國之力”砸出奇跡,如今既要依賴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老牌巨頭,又要給商業航天讓路,進度自然拖沓。
別忘了,這次對接的“誠信號”飛船確實有兩把刷子。它的隔熱罩能扛住2800℃的再入高溫,比阿波羅飛船的耐熱性強一倍,生命支持系統能讓4人在深空待21天,數字導航精度更是老古董的100倍。SLS火箭的推力比土星五號還高15%,能把45噸載荷送進地月軌道。這些技術要是放在20年前,絕對是轟動全球的黑科技,可現在只換來一句“怎么才到這步”。
從1969年阿姆斯特朗踩下月球第一步,到2026年可能的載人繞月,美國航天用半個世紀畫了個圈。阿波羅時代的工程師敢在發射前幾小時修火箭,如今卻要為隔熱罩問題推遲數年;當年土星五號說射就射,現在SLS火箭還沒飛就被傳“有50%可能取消”。
NASA說這次地面對接是“重要一步”,這話沒摻假——畢竟從廠房到發射臺,再到月球軌道,每步都得走穩。但網友的調侃更真實:“希望2026年別再推遲了,不然月球上怕是要等得長草了。”
你覺得這半個世紀的“重返月球”之路,美國能順利走完嗎?來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