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清晨,巴黎盧浮宮這座承載著人類文明精華的藝術堡壘,突然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一伙偽裝成建筑工人的盜賊,利用一臺家具升降機從博物館外部的低矮圍欄處輕松爬入,如入無人之境,盜走了八件法國王冠珠寶——這些珍寶包括拿破侖時代皇后歐仁妮的皇冠、項鏈和耳環等無價之寶,總價值難以估量。
![]()
安保的荒唐鬧劇:從歷史慘劇到“梯子翻墻”
據法國檢察官透露,盜賊們在逃跑途中慌亂中掉落了一件物品,一枚鑲嵌鉆石的胸針,就這樣“意外”遺落在博物館外的小巷中,成為警方唯一的線索。整個偷盜行動僅耗時不到20分鐘,盧浮宮的安保系統卻如紙糊般脆弱:監控攝像頭被事先遮擋,警報器遲遲未響,保安人員仿佛在夢中巡邏。這起事件迅速登上BBC、CNN和《衛報》的頭條,震驚世界,畢竟,盧浮宮不是街頭小店,而是收藏了近50萬件藝術品的“文明寶庫”,從蒙娜麗莎到勝利女神之翼,這里曾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一周后的10月26日,事件迎來轉折:據法國資訊臺報道,四名嫌疑人中的兩人已在巴黎落網。其中一人于10月25日晚在戴高樂機場試圖搭機逃往阿爾及利亞時被拘捕。巴黎檢察官表示,已有超過100名調查員投入追捕行動,而《電訊報》爆料稱,盜賊疑似與一名博物館保安勾結,這進一步暴露了內部安保的致命漏洞。截至目前,剩余兩名嫌疑人仍逍遙法外,這一進展雖稍解燃眉之急,卻難掩盧浮宮管理層的系統性失職。
但是此次盜竊手法之拙劣,卻無疑暴露了盧浮宮安保的荒唐。監控錄像顯示,盜賊們戴著安全帽、穿著熒光背心,推著一輛看似用于維修的工具車,堂而皇之地通過側門進入。他們并非高明黑客或專業間諜,而是借用日常建筑工地設備,就如用梯子翻墻般簡單粗暴。法國警方在現場發現了升降機的殘留痕跡和散落的螺絲釘,證實了這一“低科技”入侵。
回想盧浮宮的歷史,這并非首次慘劇:二戰期間,納粹曾掠奪館藏;1998年,一名男子用刀劃傷蒙娜麗莎;甚至2022年,一名環保抗議者往玻璃罩上扔蛋糕,都讓安保顏面盡失。但這次不同,它發生在白天,針對國家象征性文物,且疑似內部勾結,一個年游客量超1000萬的超級博物館,竟不堪一擊。為什么?答案,或許藏在管理層的“性別革命”中。
![]()
DEI的“女權盛宴”:左媒歡呼難掩能力危機
問題的根源,直指盧浮宮的兩大“女性掌權者”。2021年,法國文化部任命德卡斯為館長,她成為盧浮宮史上首位女性領導者,時年55歲。此前,她在奧賽美術館擔任館長,以推動“包容性展覽”聞名,例如,2022年她主導的“女性藝術史”專題展,強調多元視角,卻被保守派批評為“政治化藝術”。德卡斯上任后,承諾加強安保,曾于2021年邀請巴黎警方進行全面審計,聲稱要“現代化防護”。然而,三年時間過去了,審計報告塵封,預算更多投向“數字包容”和“可持續展覽”,而非牢固般的實質性防御。
2024年9月,更荒謬的一幕上演:德卡斯將資深男安保主管,一位擁有20年經驗的前警察“禮貌性”調離,任命46歲的布芬為新安保主管。布芬是首位女性擔任此職,她背景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危機溝通”,哪有什么實戰安保經驗。法國《電訊報》直言,這是一場“DEI盛宴”:多樣性、公平與包容的旗幟下,性別配額凌駕于能力之上。
左翼媒體的反應,如同預料般可笑。《世界報》和法國24臺爭相歡呼:“盧浮宮邁向性別平等新時代!”他們大肆報道德卡斯和布芬的“破天荒”任命,引用文化部長的話:“女性領導將注入新鮮活力。”卻避而不談,這次盜竊正發生在她們“活力”治下,布芬上任僅一個月,安保預算被削減5%,以騰挪資金用于“DEI培訓”,包括對保安人員的“無意識偏見”講座,而非實戰演習。
結果呢?盜賊們如入無人之境,八件珠寶中的七件人間蒸發,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震怒,稱這是“國家恥辱”。保守派議員在國民議會咆哮:“DEI不是平等,是劫持!”他們援引數據:自DEI浪潮席卷歐洲博物館以來,類似安全漏洞事件上升30%,從大英博物館的2023年玉璽失竊,到柏林新博物館的2024年古埃及文物被黑客入侵,無一不指向管理層的“軟肋”。如今,保安勾結的傳聞,更如火上澆油,質疑DEI是否已腐蝕了忠誠的底線。
跨洋鏡像:川普一針見血的DEI嘲諷
這場盜竊,不僅是文物之殤,更是西方文明的警鐘。那些法國王冠珠寶,見證了從路易十四到拿破侖的榮光,象征著啟蒙運動的理性與帝國的輝煌。如今,它們落入黑市,或被熔化成金條,永失蹤影。兩個“無能女人”的失職,直接釀成大禍:德卡斯的“包容夢”忽略了實質性的安保措施,布芬的“溝通技能”擋不住升降機的轟鳴。她們不是孤例,而是DEI意識形態的縮影,一種以“平等”之名,行“平庸”之實的政治正確。左派歡呼的“多元”,就是犧牲效率與傳統:博物館從守護文明,轉為“社交平臺”;保安從戰士,變作“傾聽者”。
DEI的荒謬,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上演。就在盧浮宮事件余波未散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在一次白宮記者會上,被問及奧巴馬總統圖書館的建設進度時,一針見血地“拆臺”了這個DEI的“樣板工程”。
記者追問:“奧巴馬的總統圖書館……”川普毫不留情地打斷:“他需要幫助。”記者不依不饒:“您看過它嗎?”川普聳聳肩,調侃道:“是啊,不太好看。他堅持只用女性和DEI原則來建造它,結果就是這樣。”這段對話瞬間在X平臺上瘋傳,配以表情包,迅速登上熱搜。
奧巴馬圖書館項目本是左派驕傲,從設計到施工,全程強調“女性領導”和“多元招聘”,卻因工程延誤、預算超支和質量隱患頻發而飽受詬病:2024年曝光的內部報告顯示,建筑外墻因“包容性材料”選擇而滲水,展廳安保系統因“性別平衡培訓”而響應遲鈍。川普的吐槽,不僅戳中了DEI的痛點,更映照出盧浮宮的尷尬鏡像:當政治正確取代專業能力,建造文明的“堡壘”竟成盜賊的“樂園”。
![]()
文明的隱形盜賊:左派掠奪的終極警醒
更深層看,左派的政治正確,本質上就是“盜賊”。它不滿足于表面平等,而是要掠奪歷史的敘事、藝術的純凈和社會的秩序。從美國高校的DEI課程,到歐洲博物館的“去殖民”展覽,它們的共同目標是重塑西方文明:抹去“白人男性主導”的痕跡,注入“受害者敘事”。
盧浮宮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2024年,哈佛大學因DEI政策卷入丑聞,數億美元捐贈撤回;2025年,英國國家美術館的“多元招聘”導致策展延誤,觀眾投訴如潮。川普對奧巴馬圖書館的嘲諷,更是點亮了這一荒誕劇場的聚光燈:DEI不是進步,而是自掘墳墓。正如盜賊用梯子(或升降機)翻墻,DEI也悄然爬入西方機構的圍欄,偷走的不只是珠寶,而是整個文化根基。
盜賊得逞,左瘋狂歡,文物受害,文明凋零。這場“多元劫難”,何時休止?或許,只有當我們拒絕“平等的幻覺”,回歸能力的鐵律,盧浮宮的圍欄才能真正堅固。否則,下一個蒙娜麗莎,或許就掛在黑市的拍賣臺上,而奧巴馬的“DEI圖書館”,也將成為后世笑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