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消費,我就讓你回不了中國!”
這不是電影臺詞,而是前段時間,一名中國導游在泰國旅游大巴上對中國游客的威脅。
視頻中,這位導游手握話筒、情緒激動,言辭粗暴。事件曝光后立刻引爆網絡,也引來了泰國警方的介入。最終,這位“無證導游”因涉嫌非法執業與威脅游客被捕。
![]()
@紅星新聞
事件發酵后,網友對此事評論一針見血:“低價團就是個宰客團。”
![]()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這一位導游的惡劣態度,而是這類現象背后長期存在的系統性問題——“旅游團困局”。
本該是一次輕松的旅行,最終卻演變成一次集體的情緒內耗,一路上被套路、被消耗、被擺布。
眼下正值一年中氣候最宜人的季節,許多人正躍躍欲試開啟旅程。而這個風波,像一記耳光,提醒我們:報團旅游,真的“省心”嗎?還是,早已變成了一場看似便宜、實則代價高昂的“冒險”?
![]()
從“0元購”到“強制購”
說起旅游團,最大的坑莫過于——隱形消費。
在不少低價旅行團中,所謂“無購物”“純玩團”,往往只是一個營銷幻術。真正的劇本從旅客上車那一刻就寫好了:導游以笑臉相迎開場,以“友情推薦”鋪墊,最后在你錢包里收尾。那些承諾“全程無強制消費”的廣告語,不過是掩蓋隱形消費的遮羞布。
旅行者,苦旅行團久矣!
![]()
2023年9月,有媒體曾曝光過杭州“游客拒絕強制消費被趕下車”的事件,隨后引發廣泛關注。多名游客向媒體反映,出發前旅行社承諾“無購物、純玩”,但實際行程中卻不斷被導游強行帶入購物點,一天要進三四個場所。
如果其中有游客不通宵“人情世故”,拒絕購物,結果會怎樣呢?
不購物的游客不僅被冷眼相對,還有人被導游當眾諷刺“占便宜不花錢”。其中一位游客因拒絕消費,當場被導游趕下車。
事后,杭州市文旅局發布通報,認定該旅行社存在強制消費、擅改行程、導游言語不當等違規行為,對涉事導游和企業作出行政處罰。
這起事件成為“低價團”“隱形消費”亂象的又一典型案例,而這種“明明自愿,其實被逼”的尷尬場面,在國內外早已屢見不鮮。
![]()
@環球網
2023年4月,云南昆明文旅部門通報,一名導游在車上對游客惡語相向,理由是“游客沒買茶葉”。視頻中導游破口大罵:“你們這些人來云南不買點東西,還想看雪山?”
事件發酵后,當地相關部門緊急約談涉事旅行社并吊銷導游證。然而,處罰的背后,是整個產業鏈的常失序、失常、失德:導游低底薪、靠提成生,商家高返點、靠人頭賺。
消費者被裹挾在中間,成了一個被層層盤剝的“流動錢包”。
鐵打的劣質旅游團,流水的無辜倒霉客。
![]()
![]()
![]()
在這些“隱形消費團”中,最常見的套路是“自費項目推薦”。導游會以一種溫和而不乏暗示的口吻反復勸說:
“這個表演全團都看,不去多遺憾。”
“這個餐廳是網紅,自己走可能找不到。”
于是游客在被“集體氛圍”推著走時,很容易失去判斷。有人明知不值,卻還是掏了錢,只因為“不想拖大家后腿”。
心理學上,這正是“從眾壓力”和“集體依附心理”的典型表現。人在群體中會更傾向于做出一致性決策,以避免被孤立或引發沖突。
導游正是抓住這一心理,利用“多數服從”的潛規則來管理旅行團,將群體氣氛變成銷售動力。
在這種微妙的脅迫下,許多游客即便心里抵觸,也會“順勢買單”,從而讓“隱形消費”變得明目張膽。
![]()
此外,隱形消費往往以“情感綁架”開道。導游先熱情服務,幫你拍照、講故事、關心老人孩子,然后在購物點“順理成章”地表示:“大家幫我點個業績吧,我帶你們這么辛苦。”
一些游客礙于面子或感情,掏錢安慰導游,卻沒意識到這早已是被精心設計的心理陷阱。久而久之,旅行不再是享受,而變成一場“道德綁架”的把戲。
![]()
經濟賬同樣刺眼。原本報團費用僅2000元的線路,最終因各種“自費項目”和“購物支出”翻倍到6000元以上。有人戲稱:“團費只是門票,進門后每走一步都要付錢。”
![]()
![]()
@工人日報
而這些問題中,絕大多數發生在低價團與“零負團費”模式中。
“零負團費”背后的邏輯非常殘酷。旅行社以低價甚至虧本吸客,再靠購物回扣和自費項目盈利。導游不再是服務者,而是銷售員;游客不再是旅客,而是潛在客戶。
于是,本該讓人放松的行程,變成了一場精密的金錢運作。你買與不買,都在被算法計算的利潤模型里。
有游客在社交平臺寫下親身經歷:她報了一個“海南5日游,2980元全包”的團。結果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購物點:玉器、沉香、保健品,一路買到麻木。
最后她算了一下,實際支出近10000元,還不如自己自由行劃算。那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低價旅游團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更可怕的是,這些套路正在不斷翻新。現在的“隱形消費”不止是購物,還包括“服務費”“場地費”“升級費”。
比如有的導游聲稱“自費看民俗表演”是當地“文化體驗”,不參加就是“不尊重民族文化”。這些話聽上去冠冕堂皇,但實質上只是換個外殼繼續掏空游客的錢包。
最終結果是,旅行變了味。很多人原本懷著放松的心情出發,卻帶著憤怒和失望歸來。
有人說:“我是在景點之間奔波的提款機。”這種被動的消費體驗,讓人對“報團旅游”四個字產生本能的戒備。
![]()
團餐:能坑一個,是一個
如果說隱形消費是讓人“花錢買氣受”,那么團餐就是讓人“花錢吃失望”。而它往往也是游客最先感到落差的地方——不是因為期待太高,而是現實太糟。
在大多數低價團里,團餐的標準幾乎可以用四個字概括:“湊合一下”。十人一桌,三菜一湯,食材油膩、品類重復,熱菜常常是冷的,涼菜則像是前桌剩下的。
不管你來自南方北方,是老年人還是小孩,統統被安排吃一樣的東西——毫無選擇權,也沒有人會在意你的口味或忌口。你只是“這一車人”中的一份,而“團餐”就是給“一車人”準備的集體口糧。
![]()
這些飯菜多數出自所謂的“合作餐廳”,表面上看似接待能力強、團客絡繹不絕,實則很多連基本的衛生許可證都無法出示。
有媒體曾報道,某一旅游團集體中毒事件的源頭,就出在一家團餐飯店。這家飯店廚房油污遍地,廚師赤膊上陣、食材露天堆放、冰柜發臭,而它正是當地多家旅行社指定用餐點之一。最終,游客腹瀉、嘔吐、發熱,多人就醫。
![]()
![]()
![]()
一些導游甚至會以“體驗當地特色”為借口,強行拉團客去某些特定的“風味餐廳”,價格早已談好,菜品卻一塌糊涂。
東北游吃的是“地三鮮+雞塊”;西南游吃的是“酸菜+炒粉絲”;到了海南,餐桌上還是“海帶湯+糖醋小排骨”,完全看不出地域特色,仿佛各地的團餐都從一個模子里端出來。
不少游客在點評吐槽:“沒吃飽、也吃不好,還不能點外賣。”一些年長游客甚至在一天兩頓團餐后,開始自帶榨菜和泡面,只為確保自己不在路上“挨餓”。
![]()
還有游客反映在某團餐店吃出蟲子,投訴無果后被導游冷處理:“這頓已經包了,愛吃不吃。”
在這種“食物擺上桌就算完成任務”的邏輯下,食品安全形同虛設,游客的尊嚴更是無從談起。
![]()
其實,團餐的粗糙并不完全是成本低的問題,而是“壓榨可忍受程度”的商業模型。
旅行社和導游為了節省時間、壓低成本,把用餐當成流水線程序處理。反正十幾分鐘匆匆解決,沒有人有時間較真,更不會有人真正在意味道。
而這一切的代價,是旅途中最基本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被徹底抹殺。
當吃飯本該是旅行中放松身心、交流情緒的重要時刻,卻被粗暴簡化為“完成進食任務”,旅行的體驗也注定被打了折扣。
對老人、小孩、腸胃不好的人來說,這種吃法不僅沒營養,還容易出問題。
久而久之,團餐吃出了委屈、吃出了無奈,卻沒吃出一點旅行的滋味。
![]()
“指定酒店”:臟,亂,差
團餐吃不下肚,住宿更讓人一肚子氣。
許多旅游團安排的“指定酒店”,說得好聽是協議合作,說得難聽點,其實是旅游業的“庫存清倉”。
這些酒店往往位于城市邊緣、交通不便,設施陳舊、服務跟不上,正常情況下早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唯一的客源就是各類低價團。
游客們在路上折騰了一天,以為終于能回房休息,結果推門而入,是一股霉味撲面而來。墻紙翹邊,空調形同虛設,床墊塌陷,浴室的水龍頭滴滴答答。
最讓人崩潰的是隔音——隔壁打呼嚕、樓道說話聲,聽得一清二楚。投訴?導游往往敷衍一句“這個是統一安排,沒法換”,讓你自認倒霉。
![]()
2023年,有網友在某投訴平臺爆料,某地旅行團將游客安排入住一家郊區無星級旅館,環境臟亂差、沒有電梯,甚至連獨立衛生間都沒有。
客人晚上發現床單上有毛發、枕頭發霉,要求換房被拒,導游回應:“這是我們固定合作的,住一晚將就下吧,第二天一早就走。”整個投訴鏈無人受理,最終不了了之。
這樣的安排并不偶然,而是早已制度化。旅行社為了壓低團費,與這些“租不出去的房間”簽下包銷協議,集中送客換取低價。
這些旅館看似“協議價實惠”,實則是靠犧牲游客體驗換利潤。游客睡不好覺,旅程的每一天都在疲憊中開始、怨氣中結束。
![]()
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游客來說,環境差、床鋪潮、洗浴不便,可能不僅是影響睡眠,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隱患。
有人曾吐槽:“我爸媽報了個團,回來沒說玩得怎么樣,只說酒店太差,晚上腿疼,沒睡幾個小時。”而導游一句“老年人要求太高”,就草草帶過。
![]()
團游住宿的“省”是明面上的便宜,“虧”卻是背地里的細賬。住得差、睡不好,不僅消耗體力,更摧毀了旅行本該有的期待與慰藉。
在這個住宿服務已經高度市場化的年代,選擇權明明唾手可得,卻被旅游團用一紙協議剝奪得干干凈凈。
歸根結底,團體住宿淪為“將就”,不是資源匱乏,而是商業利益驅動下對游客基本尊重的漠視。花錢圖個舒服、安心、本應是最起碼的訴求。
但對旅行社來說,能省一塊是一塊,沒人真正在乎你睡得舒不舒服。這種安排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根本沒把游客當回事。
![]()
放棄旅游團,選擇自助游
“花小錢玩大景”聽上去誘人,實際上卻可能是一次徹底的自我消耗。
現如今,很多人報團的唯一標準是“便宜”,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份看似劃算的行程單背后,真正等待他們的,是一套標準的“苦行套餐”。
每天清晨五六點起床,迷迷糊糊地被塞上大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是唯一的節奏;到了景點,導游快步催促:“大家抓緊十分鐘,照完我們就走”;然后就是長時間停留在購物點,茶葉店、玉石店、特產超市輪番上演,“為你的錢包精心設計每一分鐘”。
![]()
@人生重啟之創業愣頭青
媒體曾曝光某知名旅游線路中,游客在一天之內游覽五個景點,每個停留不超過20分鐘,卻在兩個購物點累計耗時超過3小時。有游客形容:“像趕集一樣,一個景點還沒看清,就被推去下一個地方;只有在購物店才會被允許‘自由活動’。”
在這樣的模式里,吃不好、住不好、玩不好,成為常態。旅行社賺的是回扣,導游賺的是提成,景區賺的是過路費,而真正掏錢的游客卻幾乎一無所獲,回家只剩下“照片造假式回憶”和疲憊的身心。
![]()
@A.霧里.
面對這樣的局面,一個更理性、更自由的選擇正在被越來越多人接受——自助游。
是的,旅行很貴,也容易累。要么花高價,購買高標準、高質量的旅行服務;要么,追求旅行的性價比。
如果說跟團是把命運交到陌生人手里,自助游就是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年輕人來說,自助旅行意味著可控的節奏和靈活的路線。三五朋友一起出發,一人做攻略、一人訂住宿、一人記錄旅程、一人控制預算,不僅高效,還能把旅行變成團隊合作的樂趣。
![]()
有人說自由行也累,攻略麻煩,但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各種平臺早已將攻略模板化——復制、微調、使用,誰都能成為“旅行策劃人”。而在規劃的過程中,你已經提前擁有了一部分旅行的樂趣與掌控感。

@093R
對于老年人群體,情況則更為現實和嚴肅。很多老人一年可能只出游一兩次,而一些子女為了圖省事,把父母“打包”交給旅行團,自己不陪、不管、不問。
問題是,陌生的導游真能照顧得好你的父母?當他們吃不慣、走不動、想休息卻被催促上車,誰來幫他們說“不”?一頓糟糕的團餐、一晚嘈雜的住宿,對他們來說,不是小事,而是風險。
與其把父母丟進這種流水線,不如子女請幾天假,帶他們一起自駕或高鐵游,一路慢行,一路陪伴。住好點,吃好點,說幾句話,拍幾張照片,他們想要的從來不是多么“高端”的行程,而是有人在身邊,有人照顧。

@093R
更重要的是,自助游意味著旅行的意義不再被時間、他人、安排所框定。你可以選擇在一個喜歡的小鎮停留一天,也可以因為一頓好吃的燒雞臨時改變路線。
你可以在海邊看日出,也可以在路邊小館和當地人聊上半小時天。自由不只是時間自由,更是決定感受什么、跳過什么的主動權。


@小錘大可
在一場旅程里,最值錢的,永遠不是風景,而是體驗。而真正的好體驗,是建立在“吃好、住好、行好、心情好”的基礎上。
在路上,每一個決定、每一條路線、每一頓飯、每一張床,都是你自己選的。這是對體驗的負責,對生活方式的表達,也是對“花錢”的尊重。
人們常說:“出來玩圖個輕松。”可現在看來,圖輕松而報團,往往圖的是假輕松、真受罪。省掉的往往也是選擇、自由,甚至旅行本身的意義。
行程被寫好、餐館被挑好、路線被定好,唯獨“你”在整段旅途中,是被忽略的那一個。
一場原本用來放松的旅行,就這樣在催促聲、湊合飯、趕路車中草草結束。回來后只留下疲憊和一句“下次再也不跟團了”的遺憾。
回到旅行出發前,有個問題是要想清楚的:花錢去旅游,是為了達成導游的業績?是為了提升某些乏善可陳的旅行社的營收?是為了讓自己經歷一番被規訓、被暗示、被強制消費的折磨?
不要因為忙著旅行趕路,而忘記了:當初是為了什么而出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