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前段時間,果媽刷到一個視頻,是關于河南駐馬店一名產婦遭遇丈夫家暴的新聞,讓人憤怒又心疼。
這名女子剖腹產后僅16天,身體尚未恢復,便被丈夫殘忍毆打。
更令人寒心的是,婆婆不僅未上前阻止,反而在一旁冷眼旁觀。
面對這樣的暴力與冷漠,受害女子選擇了報警,并決心帶著孩子離開這個充滿傷害的家。
![]()
這起事件不只是個別悲劇,它揭示出一些家庭中“家暴代際傳遞”的隱憂:暴力不僅摧毀婚姻,更可能在孩子心中種下恐懼與錯誤的家庭觀。
如果父母無法以尊重、理解和愛相待,孩子將難以建立健康的情感模式。
家暴,不只是夫妻之間的事,更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很多人以為家暴只是夫妻間的矛盾,但在孩子面前的暴力,其實是在摧毀他們的安全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即使不是直接受害者,也會表現出焦慮、恐懼、甚至暴力傾向。
他們可能在學校中攻擊他人,或者在成年后復制父母的相處模式,用冷暴力或控制欲維系關系。
![]()
![]()
一個孩子若在愛中長大,他會相信世界溫柔可親; 而在恐懼與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心中只會留下“親密關系=傷害”的陰影。
這也是為什么,父母必須意識到:你對伴侶的態度,就是孩子未來對愛的理解方式。
父母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并不僅僅是教孩子識字、算數,更重要的是通過日常相處,讓孩子學會尊重、溝通與情緒管理。
第一,父母的關系決定孩子的安全感。
一個父母相互支持、愿意傾聽、懂得妥協的家庭,會讓孩子感受到穩定與愛。
比如,父母在爭執時不互相指責、不摔門、不冷戰,而是暫時冷靜、再溝通。孩子看到的不是矛盾,而是如何理智處理問題的過程。
第二,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頻繁失控,孩子會誤以為憤怒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反之,如果父母能控制情緒,用平和的語言表達不滿,孩子就會學到“表達≠發泄”。
比如當孩子打翻牛奶時,與其吼他“你怎么這么笨”,不如說“下次我們一起注意一下,好嗎?”這樣的回應,既傳達了期望,又維護了孩子的自尊。
![]()
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婚戀與家庭觀
很多家暴家庭中,施暴者往往也來自有暴力歷史的家庭——他們從未學會如何正確表達情緒,只會用拳頭來“溝通”。
因此,父母從小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婚戀觀,讓他們懂得:
- 婚姻不是逃避孤獨的庇護所,而是兩個有責任感的人共同成長的旅程;
- 伴侶間應建立在理解、溝通與平等的基礎上,而非依附與控制;
- 遇到不尊重或暴力行為時,要有勇氣離開,而不是忍耐。
家長可以通過分享真實案例、觀看相關電影或討論身邊的故事,讓孩子看到不同婚姻的樣貌。
比如通過電影《隱入塵煙》討論“善良與尊重的關系”,或者談談“為什么有的人選擇離婚也是一種勇敢”。
讓孩子懂得:愛不是控制,婚姻不是忍耐。
情緒管理,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學的課題
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都是幸福生活的關鍵。
對孩子而言,父母是最早的情緒示范者。當父母遇到不順時,如果能深呼吸、停頓、調整,再做回應,孩子就會學到冷靜的力量。
可以用游戲、故事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 當他生氣時,讓他畫出“憤怒怪獸”的樣子;
- 當他難過時,可以抱一抱他,讓他知道“情緒被理解”。
同時教孩子一些小技巧: 比如遇到沖突時先數五個數、去喝水、或暫時離開現場。這些簡單的方法,能讓孩子在長大后更懂得如何應對挫折與矛盾。
果媽寄語
河南產婦被家暴的事件令人心碎,但更應成為社會的警鐘。
家庭不是忍受痛苦的牢籠,而是愛的港灣。婚姻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與包容,而非以暴力和控制維系。
作為一位母親,也作為教育者,我想對所有女性說:面對家暴,請勇敢說“不”。你不是軟弱,而是值得被愛與尊重的人。
同時,我們也要教會孩子: 尊重比權力更有力量,理解比憤怒更能改變世界。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