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卷冊中,關于東方之域的記載總裹著層薄紗般的神秘。傳言青丘之東三百里,有山名 “孟山”,山巔常年云霧不散,即便是日行千里的羽族,也鮮少敢貿然穿霧而過。而孟櫆,便隱匿在這云霧最深處,似與山巒共生,又似借云霧為衣,從不輕易顯露蹤跡。
當地老輩口耳相傳,唯有每年三月初三,孟山云霧會暫歇半刻,若恰逢月華灑在山巔青石上,才有可能瞥見孟櫆的影子。可這般機緣,百年來也不過寥寥數例,更添了這神獸的神秘色彩 —— 仿佛它本就不是塵世之物,只是偶然落在山間的一縷靈魄,隨時會隨云霧消散。
![]()
見過孟櫆者,對其模樣的描述雖略有差異,卻都繞不開 “奇異” 二字。它身形似狐,卻比尋常狐類矯健三分,通體覆著淡青色的毛,毛梢泛著細碎的銀光,若在月光下晃動,便如撒了把星子在身上。最奇特的是它脊背兩側,生有一對半透明的翼,翼上沒有羽毛,反倒像凝結的晨露凝成的薄紗,展開時輕若無物,收起時便貼在脊背,幾乎與毛色融為一體,不細看竟發現不了。
更令人稱奇的是它的聲音。不同于狐類的尖細,孟櫆啼鳴時,聲線清越如玉石相擊,又帶著山間清泉流淌的溫潤。有曾聽聞其聲的樵夫說,那聲音似能穿透云霧,落在耳中時,連日間勞作的疲憊都會消散大半,可若想循著聲音找去,卻總也辨不清方向,仿佛那聲音本就從云霧深處來,又要歸回云霧深處去。
![]()
孟櫆不食凡間鳥獸,只以孟山特有的 “青瑛果” 為食。這青瑛果長在山間的 “靈榆” 樹上,樹身泛著淡綠光澤,葉片落下時會化作細碎的光點,消散在空氣中。青瑛果熟時呈半透明的青色,果肉里裹著一顆似玉非玉的核,傳說這核若埋在土里,十年才會發芽,百年才會結果,而孟櫆似乎總能精準找到熟得最透的青瑛果,啄食時動作輕柔,從不會損傷靈榆樹的枝丫。
除了青瑛果,孟櫆還以山間的 “云露” 為飲。每日清晨,孟山的云霧會凝結成細密的露珠,落在靈榆的葉片上,這露珠便是云露。傳言云露帶著靈榆的靈氣,孟櫆飲了云露,毛色會愈發鮮亮,翼上的銀光也會更盛。有人曾試圖采集云露,可手一靠近,露珠便會化作霧氣消散,仿佛這云露本就只為孟櫆而生,旁人無法沾染分毫。
![]()
《山海經》中雖未詳述孟櫆的神力,卻有傳言說,若能得見孟櫆,便可得一年的安寧 —— 家中無災,出行無險,就連山間的野獸也會避開見者的居所。可千百年來,能得見孟櫆的人少之又少,大多只是在云霧暫歇時,瞥見一抹青色的影子掠過靈榆樹,或是聽到一陣清越的啼鳴從山間傳來,待想細看時,云霧早已重新聚攏,將孟山裹得嚴嚴實實,仿佛方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場幻夢。
![]()
有人說,孟櫆是孟山靈氣所化,它在山間棲息,便是在守護這方土地的靈韻;也有人說,孟櫆本是天上的靈物,因貪戀孟山的清幽,才留在此處。可無論傳言如何,孟櫆始終如孟山的云霧一般,神秘而遙遠,它藏在《山海經》的字里行間,也藏在東方大地的古老傳說里,等著偶爾有人撥開云霧,窺見它那抹帶著銀光的青色身影,再將這份神秘,繼續流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