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張炳鈺)10月23日,引發關注的貴州花江峽谷大橋“無繩蹦極”項目被叫停。據悉,該項目原定于當天開放,但因安全評估未完成被緊急叫停,目前僅進行沙袋測試,未開展真人測試。
無繩蹦極是近年來興起于國外的一種娛樂項目,國內部分室內娛樂場地也有開設。與傳統蹦極不同,在“無繩蹦極”模式下,體驗者在高臺處即將墜落時,會被突然放開繩索,然后進行“自由落體”。在貴州該景區中,體驗者將墜落至約160平方米的巨型安全網,高度有20~50米的不同選擇。除主防護網外,底部設氣墊備用防護。景區曾提及,開放后會購買保險,整體項目預計收費2000元左右。
對此,北京市通州區消防救援局新聞宣傳科祁興龍于10月23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無繩蹦極項目無專門的國家標準,該類新興娛樂設施的創新速度超過標準更新速度。還有安全網的現有標準主要針對防墜落功能,如建筑工地防護網,僅考核網的拉力、結實度,未考量“從高空主動墜落至網面”的緩沖需求,與娛樂設施所需的“緩沖防護網”標準本質不同。沙袋測試不能代替人體測試也是同理。“摔不死不等于摔不傷。”祁興龍說道。
在祁興龍看來,該項目存在多個風險點:
網體延展設計不精確。安全網需結合墜落高度、網面與地面的距離綜合設計,若高度過高或網地距離過短,即使網體有延展,仍可能因緩沖空間不足造成傷害;同時需根據不同體重區間計算網體緩沖能力,確保不同體重人群墜落時沖擊力可控。
墜落姿勢不可控。傳統蹦極有固定墜落姿勢,而在無繩蹦極中,雖然墜落前的初始姿勢固定,但難以完全確保體驗者在下墜過程中是否因害怕、外力等因素而發生姿勢變形。不同姿勢對身體的沖擊力差異極大,尤其對身體調節能力弱的人群(如老人、兒童、行動不便者),易因姿勢不當導致脊柱、腦部、內臟承受過度沖擊。
墜落沖擊力較大,可能致人體多處受傷。骨骼與脊柱方面,無繩蹦極可能導致骨折、脊柱壓縮性損傷,嚴重時引發癱瘓;尤其骨密度較低的人群(比如骨密度T值小于等于2.5,即為骨質疏松),骨骼對沖擊力的承受能力下降,參與蹦極時骨折風險更高。心腦血管方面,瞬間沖擊可能引發血壓驟升、心率失常,可能誘發心梗、腦梗;不當墜落姿勢(如發生面朝下)還可能導致胸腔、腹腔內臟受壓,引發內出血。眼部等局部方面,高空墜落可能使眼部等部位面臨沖擊風險,造成視網膜損傷、失明等傷害。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陳琳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如果兒童參加無繩蹦極,極有可能對兒童脊柱造成傷害。由于兒童青少年脊柱的椎體、椎間盤、韌帶等結構尚未發育成熟,穩定性和抗沖擊能力遠弱于成人。若彈跳時姿勢不當(如腰部過度彎曲、扭轉),還可能造成脊柱韌帶拉傷,甚至影響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和生長發育。
此外,兒童心腦血管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血管彈性和心臟調節能力較弱,蹦極產生強烈的失重、超重感,帶來血壓驟升驟降、心率劇烈波動,也會增加兒童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風險。“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考慮,我都不太推薦這項運動。”陳琳囑咐。
專家建議,在體驗極限運動項目時,需確認場所具備旅游部門、安監部門的審批資質,拒絕無資質的“臨時項目”或“網紅打卡項目”,還要注意索取發票。有基礎疾病、特殊生理狀態(如孕期、術后恢復期)者,主動避免參與;老人、兒童、身體不適者堅決不嘗試;嚴格遵守工作人員的安全提示,如身體檢查、姿勢指導、防護裝備佩戴,不擅自違規操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