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又整了個“大活”。他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簽了個所謂85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協議”,照片上兩人笑得那叫一個燦爛。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真能擺脫中國稀土了。
![]()
但明眼人都清楚,這就是一場政治秀。簽字儀式剛結束,歐盟就坐不住了,趕緊給中國商務部打電話約談。這場面實在諷刺:一邊是美國拉著澳大利亞自說自話,一邊是歐盟急吼吼地來找中國商量對策。
這場鬧劇背后,藏著三個可笑的事實。
先說美澳這個協議。特朗普在簽字儀式上吹牛,說“一年后美國稀土多得用不完”。這話連三歲小孩都騙不了。
澳大利亞確實有稀土礦,但缺乏加工能力;美國更慘,本土稀土冶煉產能不到全球十分之一,2020年關閉的稀土工廠至今沒能復工。
他們計劃在西澳大利亞建個年產100噸鎵的冶煉廠,聽起來挺像回事。但問題在于,建廠要用中國的機器、中國的催化劑、中國的分離膜,連技術工人都得從中國請。這不叫“自給自足”,這叫“貼牌加工”。
![]()
中國手里握著“王炸”。
高盛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控制著全球69%的稀土開采、92%的冶煉和98%的磁體生產。這三個數字,足以說明問題。
稀土不是挖出來就能用的。從礦石到磁鐵材料,要經過上百道工序,中國花了三十年才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上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嫌稀土冶煉污染大,主動把這塊業務扔給中國。現在想拿回去?門都沒有。
歐盟的尷尬處境,最是搞笑。德國媒體最近還在嘴硬,說要啟動《反脅迫工具法案》對付中國。這套所謂的“貿易核武器”,從通過后一次都沒敢用過。
原因很簡單:歐盟92%的稀土要從中國進口。這不是普通的依賴,這是“病入膏肓”的依賴。德國的汽車產業、法國的航空航天企業,哪個離得開稀土?真要制裁中國,最先倒霉的是歐洲自己。
![]()
西方想擺脫中國稀土,至少要跨過三道坎。
技術門檻是第一關。中國掌握的稀土提純技術能達到99.999%,這不是短期內能突破的;環保審批是第二關,美國關鍵材料公司在蒙大拿的項目,就卡在環保審查上——稀土冶煉確實有污染,西方民眾能接受家門口建稀土廠嗎?成本是第三關,歐盟智庫測算,建立完整的稀土替代鏈至少要5年,投入幾千億歐元。現在的歐盟,能源危機還沒過去,通脹居高不下,哪來這么多閑錢?
這場博弈,本質是“規則之爭”。
美國想在貿易中搞“保底價”,其實就是價格保護。但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能維持多久?中國明確表示,出口管制是基于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美國自己也對戰略礦產實施長期出口限制。
規則從來不是誰喊得響就聽誰的,而是誰有實力誰定。中國從礦石到磁鐵材料的全產業鏈優勢,就是制定規則的底氣。
雖然美澳簽了協議,但歐盟的態度很說明問題。塞夫喬維奇跟中國通完電話后趕緊表態,說歐盟“無意升級沖突”。這話,已經透露出妥協的意思。
事實上,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分歧嚴重。匈牙利、希臘這些國家一直主張與中國合作,他們清楚:跟中國搞對抗,得不償失。
![]()
回顧這場鬧劇,可以看出一個簡單道理:在國際貿易中,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除了真正的實力派。
中國從沒主動卡誰的脖子,只是依法管理自己的資源。倒是西方國家,既想保障供應安全,又不愿付出相應代價——天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
特朗普的簽字儀式再熱鬧,也改變不了一個基本事實:稀土不是挖出來就能用的,它是技術和產業鏈一點一點“堆”出來的。誰攥住了這條鏈,誰才有說話的份兒。
當今世界,新能源車、風力發電、手機電腦,哪一樣都離不開中國稀土。這不是中國在炫耀,而是西方必須面對的現實。想改變現狀?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那個本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