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心理咨詢時,都會被同一個問題困擾:“為什么咨詢師總在問我‘你有什么感受?’?
我明明在講事情啊,為什么還要談感受?”這似乎是咨詢師的“老套路”,而且往往讓人覺得有些繞。但實際上,這個問題背后,隱藏著心理咨詢最核心的理念之一:理解你的情緒,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一、感受是理解自己的第一步
當我們遇到沖突、壓力或者困擾時,常常第一時間講的是事情本身:“我和同事吵架了”
“孩子又不聽話”
“我被老板批評了”。
這些都是事實層面,但它們只是表象。真正推動我們行為的,是背后的情緒——恐懼、憤怒、焦慮、失落……
心理咨詢師問“你有什么感受”,是為了把注意力從事件本身轉向事件觸發的情緒。因為只有認清了自己的感受,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才能找到真正想要的結果。
舉個例子:一位來訪者說:“我不想去開會。”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可能會認為他只是“懶”或者“推脫”。
但當咨詢師問他感受時,他才說:“我覺得很緊張,害怕在大家面前出丑。”這時,焦慮被看見,也才能有針對性的應對方法。
事件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本質問題一定藏在事件背后的情緒里。我們在溝通中之所以有沖突,就是背后情緒驅動的結果而已。如果沒有情緒,就事論事并不難!
二、情緒是心理的信號燈
心理學里有一句話:“情緒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情緒未被覺察。”
每一種情緒,都是身體和心理發出的信號:
焦慮提醒我們注意潛在的風險;
憤怒提醒我們邊界被侵犯;
失落提醒我們需要被理解和關心。
心理咨詢師問“感受”,就是在幫助你接收這些信號,而不是忽略它們。很多人習慣壓抑或逃避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失眠、抑郁、焦慮等問題。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被壓抑的情緒,總有一天會以更糟糕的方式表達出來”。
通過覺察和表達情緒,身體和心理才能恢復平衡。
三、感受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需求
當你說出感受,咨詢師會進一步幫助你探索:你的情緒背后,是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一位來訪者說:“我很生氣。”咨詢師可能會問:“生氣的背后,你希望得到什么?”
答案可能是:
想被理解;
想被尊重;
想獲得安全感。
一旦明確了需求,就不再只是“情緒爆發”,而是可以進行建設性的行動。情緒從混亂的信號,變成了指引生活的導航燈。
在混沌的青春期小朋友們,當有需求未被滿足時,會用各種各樣的情緒來與家長對抗。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也會如此。所以心理學和心理咨詢師就是那個可以讓我們將孩子,先生、太太的感受放在前面,探討感受比探討事情本身更容易解決問題,以及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四、語言與感受之間的橋梁
很多人在表達時,習慣先講事件,然后才慢慢涉及情緒。但常常發生這樣的情況:自己都沒注意到情緒,就已經被事實和細節淹沒。
心理咨詢師通過反復問“你有什么感受”,在幫助你把語言和感受連接起來。
“我被老板批評了” → “我感到自卑和緊張”
“孩子不聽話” → “我感到失落和無力”
這種語言訓練,不僅在咨詢中有用,對日常生活同樣有價值。你會發現,自己開始更容易覺察和表達情緒,也更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五、表達感受就是釋放壓力
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表明,壓抑情緒會消耗大量心理資源,而表達出來,則可以減輕心理負擔。
當咨詢師問你感受時,你的腦海會有“被看見”的體驗,這本身就是一種情緒釋放。
你不需要擔心被評判;
你不需要馬上解決問題;
你只是在把情緒拿出來,讓它有存在的空間。
這就像把一塊壓在胸口的石頭放下,哪怕問題依然存在,你的身體和心理也輕松了很多。
習慣在生活中覺察和表達感受的人,會逐漸形成內在穩定感
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容易被外界牽著走;
他們能識別情緒信號,及時調節,而不是爆發或回避;
他們在溝通中更有效,不再陷入指責、抱怨和誤解
心理咨詢師問“你有什么感受”,看似重復,但實際上是在訓練你成為一個更懂自己、更能與人溝通的人。
六、感受訓練的實際應用
夫妻關系
很多爭吵不是因為事件,而是因為感受沒有被表達和理解。問“你的感受是什么”,能讓爭執變成溝通,讓沖突成為理解的契機。親子關系
孩子有時會用行為表達情緒,而不是語言。家長通過關注“感受”,而不是僅僅糾正行為,可以理解孩子的需求,減少懲罰和責備。職場與社交
當你能覺察自己的焦慮、緊張或不安,你就能選擇更有效的應對方式,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做出沖動或回避的行為。
寫道最后:
心理咨詢師總在問“你有什么感受?”,并不是為了重復自己,也不是為了讓你停下來思考太久。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你:
看見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理解需求,而不是被事件牽著走;
學會表達,而不是壓抑
當你慢慢習慣覺察和表達感受,你會發現,生活的困惑和沖突依然存在,但你的心態和應對方式變得更靈活、更清晰、更有力量。
所以,下次咨詢師問你“你有什么感受?”時,不妨放下防備,好好體會自己的情緒——那正是你理解自己、照顧自己最重要的一步。
關于作者: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咨詢。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解決焦慮和抑郁問題。
懷揣著“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學所聞,以及心理學知識和咨詢中的故事。
期待與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