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標注 "重慶社會結構呈倒丁字型" 的圖表在社交平臺流傳,引發網友對城市階層分布的討論。經溯源,該圖表實際出自2009年重慶社科院《重慶市社會各階層狀況調查分析》,報告當時指出,重慶社會階層以 "龐大底層 + 小規模城市階層" 的倒 "丁" 形態呈現,農業勞動者等群體構成 "一橫",城市中上層群體構成 "一豎",勞動報酬占 GDP 比重僅11%-12%。
![]()
如今16年過去,這座兼具 "大城市、大農村" 特征的直轄市,社會結構是否仍停留在當年的形態?
查閱重慶市統計局、市政府官網等權威渠道發布的2023-2025年最新數據,可以得知重慶社會結構的變遷:城鎮化率突破71%,農業勞動者規模縮減超40%
2009年的調查中,"倒丁字型" 結構的核心矛盾是城鄉分割 —— 當年重慶鄉村常住人口達1384.08萬人,占常住人口總量的48.41%,第一產業就業人員733.68萬人,占就業總量的43.96%(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局《2009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龐大的農業勞動者群體,構成了 "倒丁" 的 "一橫"。
![]()
![]()
而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重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71.67%,鄉村常住人口降至903.98萬人,較2009年減少479.1萬人,降幅達34.6%(數據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慶城鄉融合發展 "成績單"》2024年4月)。
![]()
![]()
農業轉移人口的 "市民化" 進程加速,2019-2023年累計113萬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2023年新增20.4萬。(數據來源:同上)。
從就業結構看,2023年重慶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54.3%,較2009年的37.9% 提升16.4個百分點,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等中間階層崗位隨服務業擴張持續增加(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局《202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已從2009年的43.96% 降至2023年的18.2%,農業勞動者群體不再是 "絕對多數"(數據來源:同上)。
![]()
2009年的 "倒丁字型" 結構中,中間階層規模狹小是另一大特征 —— 當時普通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等中間階層,僅占社會階層的15% 左右(數據來源:2009年《重慶市社會各階層狀況調查分析》)。
而當前數據顯示,2023年重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按五等份分組,中間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3229元,中間偏上收入組48593元,兩組合計占比超40%(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局《202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
數據顯示,2023年重慶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89271元,是低收入組(12108元)的7.4倍,收入差距雖較2009年的10.2倍有所縮小(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局《202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同時,部分農業轉移人口的 "半市民化" 問題依然存在。盡管2019-2023年113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但仍有部分群體在住房質量、就業穩定性、社會融入等方面存在短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