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國慶假期帶孩子去旅游,在機場候機時看到這樣一幕:一對年輕父母帶著約莫三歲的孩子出行,孩子因起得太早而哭鬧不止。媽媽疲憊地哄著,爸爸無奈地說:“特意帶你看世界,怎么還不高興呢?”
![]()
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迫不及待地帶他們去看遠方的風景。但作為一個曾帶著幼兒長途旅行,也見過太多相似場景的人,我想溫柔地提醒:在孩子尚未準備好之前,那場精心策劃的旅行,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廂情愿。
1、孩子的世界,不在遠方在身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七歲前的孩子主要通過感官和動作來認識世界。對他們來說,小區花園里搬家的螞蟻群,比千里之外人頭攢動的名勝古跡更有趣;一堆可以隨意塑形的沙子,比需要安靜觀賞的博物館更富吸引力。
李梅曾分享她的經歷:花上萬元帶孩子去海南,結果五歲的兒子全程只對酒店門口的噴水池感興趣,反復問“為什么水會跳起舞來”。反倒是最后一天在附近農家樂,看著母雞下蛋、摘草莓的經歷,讓他回家后念叨了整整一個月。
![]()
這不是說遠方的風景不美,而是孩子的認知發展有其自然規律。在他們建立對周圍環境的基本認知前,跨越千里的風景不過是模糊的背景板。
2、被“綁架”的童年,疲憊大于樂趣
仔細觀察那些跟著父母在各個景點間奔波的孩子:他們小臉通紅,要么在嬰兒車里昏昏欲睡,要么因過度刺激而煩躁哭鬧。這種狀態下的孩子,其實是在配合父母完成一項叫做“旅行”的任務。
我見過在長城上哭著要回家看動畫片的孩子,也見過在海邊害怕海浪緊緊抱住爸爸腿的孩子。對他們來說,長途跋涉的疲憊、被打亂的作息、陌生的環境,都可能成為壓力源。
![]()
有位兒童發展專家說得懇切:“當我們把幼兒從一個景點趕到另一個景點,與其說是在豐富他們的體驗,不如說是在滿足我們自己對‘完美親子游’的想象。”
3、那個神奇的年齡分水嶺
那么,到底什么時候適合帶孩子看世界呢?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大約七歲左右是個值得參考的節點。
這個年齡的孩子,通常已經具備了以下能力:
能夠理解并遵守基本規則,如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擁有足夠的體力完成適度的行走和游覽;開始對歷史文化、自然現象產生真實的好奇;能夠形成較為清晰的記憶,并在旅行后保留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能夠享受“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期待坐火車本身就和到達目的地一樣有趣,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比拍照打卡更吸引人。
![]()
4、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
在孩子幼年時期,我們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選擇:
(1)用“體驗”代替“旅行”
可以周末去城郊認農作物,傍晚在河邊觀察昆蟲,甚至一起在廚房“旅行”——認識各種蔬菜的故鄉,這些都是更適合幼兒的探索方式。
(2)當旅行不可避免時,請慢下來
可以選擇一個目的地,住下來,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幾天。讓孩子有時間在公園里發呆,有機會和當地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質量遠勝于數量。
![]()
(3)讀懂孩子的信號
當他們明顯表現出疲憊、恐懼或不適時,請放下“來都來了”的執念。尊重孩子的節奏,比去完所有計劃中的景點重要得多。
5、等待,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寫下這些,絕不是要否定帶孩子看世界的價值。恰恰相反,正因為我們深知旅行的意義,才更希望它在對的時間發生,成為孩子美好的記憶而非負擔。
王姐在兒子八歲那年帶他去了西安。孩子提前讀了簡版歷史書,在兵馬俑前睜大眼睛,認真聽講解,回來還寫了篇生動的游記。那次旅行成了他愛上歷史的起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有的可能五歲就能享受長途旅行,有的可能要到十歲才真正準備好。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放下比較,細心觀察,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時機。
![]()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別急著把孩子推向遠方的風景。先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驚喜,在熟悉的土地上扎根。當他們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遠方,當他們的身心都準備好迎接新的冒險時——那場真正的旅行,將會成為你們共同的美好禮物。
畢竟,童年不是一場需要趕場的競賽,而是一段需要用心丈量的時光。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