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二甲雙胍,我們都知道它是2型糖友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藥,同時它也具有減重、心血管保護等等功效,甚至有文獻報道認為二甲雙胍能抗衰老,一度將其宣傳為神藥。
與此同時,很多2型糖友卻并不怎么了解這個藥,甚至因為有認識誤區而拒絕使用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關于它的5個常見認識誤區!
![]()
誤區一:二甲雙胍毒性大,會傷肝傷腎
真相:二甲雙胍不經過肝臟代謝,以“原形”經腎臟隨尿液排出,對肝臟和腎臟組織無毒性。
醫生強調服藥時需要注意肝腎功能,是出于安全考量。嚴重腎功能不全時,腎臟排泄能力下降,常規劑量服用二甲雙胍,藥物可能蓄積,增加“乳酸酸中毒”風險;嚴重肝功能不全也可能影響乳酸代謝,增加風險。
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是安全的,醫生定期監測和調整用藥方案,正是為了確保用藥安全。
誤區二:一吃二甲雙胍腸胃就不舒服,要立即停藥
真相:胃腸道反應多為“一過性”,可通過策略調整緩解。初次服用時,部分患者會出現惡心、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等反應,常被誤認為是“藥物過敏”或“身體排斥”,急于停藥。
其實,這些反應源于藥物對消化道黏膜的局部刺激,并非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面對不適,應積極與醫生溝通,采取以下策略:從小劑量開始,給腸胃適應期;隨餐或餐后服用,用食物緩沖刺激;若普通片劑反應明顯,可咨詢醫生換用“二甲雙胍緩釋片”,其能緩慢釋放藥物,減輕對胃腸道的沖擊。
大多數人的胃腸道反應在持續用藥1 - 2周后會逐漸減輕或消失,貿然停藥可能錯失有效且經濟的治療選擇。
誤區三:長期服用會產生耐藥,效果會越來越差
真相:二甲雙胍不產生耐藥性,病情進展才是效果變化的根源。有人將其與抗生素的“耐藥性”混淆,擔心長期服用身體會產生“免疫力”,導致藥效變差。
二甲雙胍的核心作用是改善“胰島素抵抗”,讓身體細胞對自身分泌的胰島素更敏感,不會引發傳統意義上的“耐藥”。
感覺“效果變差”,是因為2型糖尿病是漸進性疾病,隨著病程延長,患者自身胰島β細胞功能可能衰退,分泌胰島素能力下降,此時單靠二甲雙胍改善敏感性可能不足以控制血糖,并非藥物失效,而是病情變化,需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誤區四:發現血糖正常了就停藥
真相:血糖正常是藥物持續作用的結果,擅自停藥等于撤掉“穩定器”。“是藥三分毒”的觀念讓許多糖友在血糖正常后想停藥。
二甲雙胍在體內作用時間有限,需規律服用維持穩定藥物濃度以持續降糖。擅自停藥,藥物作用迅速消失,血糖會很快反彈,甚至因血糖波動產生“反跳現象”,增加并發癥風險。
血糖正常證明當前治療方案可行,任何劑量調整或停藥都需醫生專業評估。
誤區五:只有糖尿病患者才需要吃二甲雙胍
真相:二甲雙胍是“多面手”,在多種代謝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二甲雙胍雖以降糖聞名,但作用不止于此。
在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中,能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內分泌、恢復排卵;對于伴有胰島素抵抗的肥胖或超重人群,能輔助減肥;在代謝綜合征中,能全面改善多種組分。不過,這些“超說明書用藥”必須有充分循證醫學依據和醫生嚴密監控,患者不可自行購買用于非降糖目的。
結語
二甲雙胍作為經典的降糖老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歷經時間考驗,但我們特別是糖友,必須正確認識它的功效和特點,面對網絡傳言,一定要有一雙慧眼看清真相,從而讓好藥真正發揮良好控糖等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