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貓姐
圖片 |網絡
本文字數 |1558
這是老陸不老為你寫的第294個故事
01
三十歲左右,我身邊的人陸陸續續開始接受相親這條路。
那些曾經堅持號稱“不婚”的單身男女,這兩年也開始妥協現實,開始松了口接受家里安排的相親,但有一個真實的現象:三十歲前后,想在老家找到一個靠譜還不錯的對象,基本就兩種途徑,一是家長之間的互推,二是曾經的同學。
我朋友畢業后一直留在老家,也沒去別的城市發展,前幾年她也談過一個男生,最后因為性格有點不合適就分開了,分手后不久,她看到男生的朋友圈發了一條“戀情官宣”的新動態。
好巧不巧,照片上的新女朋友是她的初中同學,或許對方也應該知道吧,在小縣城就是這樣,地方就那么大,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互認識的,稍微通過一兩個人就有關聯了。
像她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縣城里太多了,大家都流傳著一句話,在小縣城里的開始流行“共享前任”了。
小縣城里,身邊的人戀愛對象換來換去都是圈子里的那幾個,換對象大家都認識,甚至人家前任、前前任大家都認識。
去年過年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就開始八卦誰和誰在一起了,誰和誰的前任在一起了,誰的前任和誰的朋友結婚了。
我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十分形象。說在小縣城談戀愛就像是吃旋轉小火鍋,當你吃完一盤菜轉到下一盤菜的時候,發現剛剛已經轉了一圈了,轉來轉去都是大家認識的人,幾乎沒什么隱私。
雖然兜兜轉轉都是熟悉的人,但隨著年齡往上翻漲,家里催得又急,在長輩眼中就是“半只腳邁進三十歲”,相比冒險選擇陌生人,很多人也愿意找認識的人,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首選對象。
哪怕以前只是同學,也可能因為熟悉與信任再次牽手。
我們村的一個老大哥就是這樣,三十二歲的時候還遲遲沒找到對象,每天都在相親或者相親的路上,后來沒過多久就訂婚了,聽他家里人,是他曾經的初中同學,剛好兩個人都未婚,就說開了在一起了。
這種熟人相親邏輯并不只屬于年輕人,中老年群體的再婚,同樣依賴熟人網絡,他們的選擇目標更現實:不是浪漫,而是搭伙過日子。
退休金、健康狀況、是否本地土著,成為匹配的關鍵條件,“共享前任”甚至成了降低風險的可靠方式。
02
“你也相過王磊啊?
“巧了,張娟我去年也見過。”
如今的縣城相親局上,這樣的對話越來越常見,所謂“共享前任”,不是真的共享感情,而是小城里適齡青年圈子太小,兜來轉去,大家的相親對象總能串成一張網,你相過的人,說不定就是我朋友的前任,或是我閨蜜的相親對象。
王芳是我表嬸的女兒,在隔壁縣城里的事業單位上班,今年28歲,被家里催著相了大半年親,上個月,她同事給她介紹了個男生,兩人約在奶茶店見面。
兩人在奶茶店聊起彼此的相親經歷,男生說自己前段時間相過一個在醫院做護士的女生,王芳追問對方女生名字,結果男生報出來后,正是她的朋友。
“當時我倆都笑了,直接從“朋友前任”聊起,反而自在多了。”后來他倆也沒成,但因為這層“共享前任”的關系,現在成了能約著吃飯的朋友。
其實“共享前任”的背后,是縣城熟人社會的縮影。
小地方就這么大,大家的社交圈重疊度很高,相親對象“撞車”是常事,以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覺得尷尬,可以回避,現在反而看開了,甚至會把“共享前任”當成打開話匣子的話題,多了幾分熟悉感,少了幾分陌生感。
說到底,縣城的這種現象不是什么新鮮事,而是小地方人情社會的真實寫照罷了。
它沒有大城市相親的疏離和功利,反而帶著點熱熱鬧鬧的煙火氣,畢竟,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小城里,就算相親不成,留個聯系方式,交個朋友,總比鬧得尷尬強。
而這種“共享前任”的背后,其實也是大家對感情更務實的態度,比起糾結于“誰是誰的前任”,更重要的是找到合得來的人,過踏實的日子。
關于我
這是一個小號(老陸是我老公)
我現在是文字職業者
也是個剛懷孕的孕媽媽
寫作、閱讀、情感體會及成長感悟
我的另一個賬號:愛吃糖的貓cat
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你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