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是草書史上最后一位“圣人”和“集大成者”,他將魏晉隋唐諸多名家筆法熔于一爐、推陳出新,最終自成一家。張芝草書之“銀鉤蠆尾”、王羲之草書之瀟灑自然、王獻之草書之妍美縱逸、張旭草書之癲狂開張以及顏真卿草書之遒勁高古,均可在懷素作品中見到。
![]()
書法界認為,懷素的草書以“細勁”著稱,靈活絞轉而內藏筋力,以姿態取勝,與張旭的以“肥勁”取勝并不相同。懷素傳世草書極少,真正將“如錐畫沙”發揮到極致,達到草書至高境界的,便是他寫給杜甫的《秋興八首》了。
![]()
李白稱贊此作:“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已經超越了張芝、王羲之、張旭,達到了“怳怳如聞神鬼驚”的終極之美。《草書秋興八首》現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為紙本冊頁,共14折、28頁,每頁縱約34.6厘米、橫約20厘米,總長度約5.6米,字徑大小懸殊,在3至7厘米之間,洋洋灑灑,極為痛快。
![]()
《秋興八首》原帖早已不存,此版為宋拓本。筆畫以中鋒行筆為主,極少側鋒扁薄之病,細如發絲卻勁挺不弱,得益于“筆鋒殺紙”的功力,筆尖入紙深度穩定,行筆時腕力均勻傳導。輕重相生節奏控制,時而輕提細寫,時而重按加粗。
![]()
此作筆畫極少僵直硬折,多以弧線為主,但弧而不軟,轉折處通過腕部翻轉調整筆鋒,形成“外圓內方”的筋骨,使兼具彈性與張力,如鋼絲一般。懷素的結字看似“信手萬變”,實則暗合書法結構的基本法則,單字多向右上傾斜,但通過反方向的延伸形成對抗,整體重心穩如泰山。又以錯位實現平衡,這種“險中求穩”的手法,較張旭更顯內斂。
![]()
懷素善用單字大小的變化制造章法韻律,放大、縮小,形成視覺張力。開張、收緊、舒展、緊湊,相差懸殊,但不顯雜亂。此作在狂草奔放中保持了嚴謹的法度,如趙孟頫所說:“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法度故也。”
![]()
懷素這件《秋興八首》通過筆畫的彈性、結字的張力與章法的節奏,傳遞情感起伏,這種“以書達情”的實踐,為宋代“尚意” 書風開辟了道路。陸羽在《僧懷素傳》中稱其“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可見狂而有法是懷素草書最精彩的地方。
![]()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