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詐的幕后大佬福建人陳志,12萬枚比特幣被美國司法部一把沒收了,按照今天比特幣的市場價,價值150億美金。
據美國司法部憑借先進的“鏈上追蹤工具”,像偵探順藤摸瓜一樣,梳理了數百萬筆交易,通過算法找出關聯錢包,最終鎖定涉案錢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被沒收的巨額比特幣,似乎還與一樁多年前的技術懸案有關。
![]()
陳志與他的跨國電詐帝國構建
陳志,1987 年出生于福建,擁有柬埔寨與英國雙重國籍,是國際電詐領域備受關注的核心人物。他的 “商業版圖” 構建始于 2009 年,彼時他赴柬埔寨創立太子集團,最初以 “娛樂投資”“跨境貿易” 為名義,逐步搭建起覆蓋多地區的運作網絡。
經過十余年擴張,該集團形成了橫跨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柬埔寨、英國的跨國架構,不同地區承擔著不同職能:柬埔寨是電詐實施的核心基地,聚集了大量詐騙團伙成員;中國臺灣負責公司注冊與資金初步流轉;新加坡作為陳志的主要居住地,承擔著指揮協調功能;英國則成為其資產洗白與沉淀的重要場所。
![]()
從運作模式來看,陳志主導的電詐集團有著明確的分工體系。集團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婚戀交友廣告、投資理財騙局等,針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民眾實施詐騙。據公開信息顯示,該集團高峰期每天進賬金額可達 3000 萬美金,這些資金通過 “螞蟻搬家” 式的洗錢手法,由底層馬仔分散轉入不同賬戶,再兌換成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規避傳統金融監管。
在資產沉淀方面,陳志在英國倫敦購置了 19 處物業,其中一處位于倫敦核心商業區的寫字樓價值超 1 億英鎊;同時,他還通過復雜的股權代持關系,成為中國香港兩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個人財富規模逐步積累至驚人水平。
![]()
值得注意的是,陳志的電詐運作深諳目標群體心理。由于其福建原籍背景,他對中國大陸民眾的生活習慣、心理弱點有著精準把握,詐騙話術往往結合社會熱點與民眾需求設計,例如以 “疫情補貼申領”“養老投資”“子女教育補助” 等名義實施詐騙,成功率極高,給眾多受害者造成了嚴重的財產損失。
150億美金資產被美國沒收
2025 年 10 月,美國司法部發布公告,宣布沒收陳志名下 12 萬枚比特幣,按當時比特幣市場價格計算,這批資產價值約 150 億美金,這一事件成為全球打擊電詐與加密貨幣監管領域的重大新聞。
![]()
美國司法部披露的信息來看,此次沒收行動源于長期調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聯合國土安全部,通過追蹤加密貨幣交易鏈、監控跨境資金流動、獲取線人情報等方式,鎖定了陳志利用比特幣轉移電詐資金的核心證據。
調查顯示,陳志名下的比特幣賬戶自 2018 年起,頻繁接收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小額加密貨幣轉賬,這些轉賬源頭與多起針對美國公民及全球其他地區民眾的電詐案件相關。
![]()
美國司法部指出,這些比特幣是陳志通過電詐活動非法獲取的資金兌換所得,屬于 “犯罪所得”,依據美國《反洗錢法》《 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RICO 法案)》等法律,有權予以沒收。
此次資產沒收的執行過程具有典型性。美國司法部通過向法院申請凍結令,聯合全球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對陳志控制的多個比特幣錢包進行鎖定;同時,協調英國、新加坡等國司法機構,對其在當地的關聯賬戶與資產進行同步核查,防止資金轉移。最終,12 萬枚比特幣被成功劃轉至美國司法部指定的加密貨幣托管賬戶,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單次沒收金額最大的加密貨幣資產案件之一。
![]()
從時間線來看,美國對陳志的調查始于 2023 年,當時有多名美國公民向 FBI 報案,稱遭遇來自東南亞地區的跨境電詐,損失金額從數萬美元到數十萬美元不等。隨著調查深入,FBI 發現這些詐騙案件的資金最終都指向陳志控制的加密貨幣賬戶,進而順藤摸瓜,揭開了其跨國電詐帝國的冰山一角。
電詐資金流向與監管博弈
陳志 150 億美金資產被美國沒收,折射出電詐資金流向與全球監管的復雜博弈。在電詐資金流轉環節,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成為關鍵工具。由于加密貨幣具有去中心化、跨境流動便捷、匿名性強等特點,成為電詐集團轉移資金的首選方式。
![]()
陳志集團的資金運作流程顯示,詐騙所得資金先由分散的馬仔賬戶轉入中間賬戶,再通過加密貨幣交易所兌換成比特幣,隨后拆分轉入多個匿名錢包,最終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變現,投入房地產、股市等領域完成資產洗白。
這種模式給全球監管帶來巨大挑戰。傳統金融監管依賴銀行賬戶信息、資金流向追蹤,而加密貨幣的匿名性使得資金源頭與最終去向難以核查。此次美國能夠成功沒收陳志的比特幣資產,得益于其在加密貨幣監管領域的技術優勢 —— 美國執法機構擁有專業的區塊鏈分析團隊,能夠通過追蹤比特幣交易的哈希值、錢包地址關聯等技術手段,鎖定非法資金的流向。
![]()
美國與全球主要加密貨幣交易所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目標賬戶實施凍結與劃轉。從國際協作角度來看,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打擊電詐與資產沒收方面的差異。陳志的電詐活動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地區,但其核心資產卻在英國、美國等國家被查處。
這種 “實施地” 與 “資產查處地” 分離的情況,反映出電詐犯罪的跨國性特點,也凸顯了全球聯合打擊電詐的重要性。此前,中國大陸與柬埔寨、緬甸等國曾多次開展聯合打擊行動,搗毀多個電詐窩點,抓獲大量犯罪嫌疑人,但對于已轉移至第三國的加密貨幣資產,往往因司法管轄權、法律體系差異等問題,難以實現有效追繳。
![]()
誰是真正的 “電詐黑手”
陳志 150 億美金資產被美國沒收,引發了關于 “誰是真正電詐黑手” 的討論。從表面來看,陳志主導的電詐集團直接實施詐騙行為,導致大量民眾財產受損,是明確的犯罪主體。但從事件后續發展與全球電詐治理現狀來看,背后折射出更復雜的利益鏈條與監管漏洞。
一方面,美國此次沒收行動具有明確的利益導向。150 億美金的加密貨幣資產,對美國財政而言是一筆可觀的收入,這些資產在后續處置中,部分將用于補償受害者,另一部分則可能納入美國反洗錢基金。同時,通過打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電詐頭目,美國也在強化其在全球金融監管與執法領域的主導地位,向其他國家展示其在加密貨幣監管方面的技術與制度優勢。
![]()
另一方面,事件也暴露了全球電詐治理的短板。當前,電詐犯罪呈現出 “產業化”“跨國化”“技術化” 趨勢,犯罪集團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差異、監管漏洞,構建復雜的運作網絡。
例如,陳志在柬埔寨設立電詐基地,利用當地部分地區監管薄弱的環境開展活動;在英國購置資產,借助當地成熟的房地產市場與金融體系完成資產洗白。這種 “鉆空子” 的運作模式,使得單一國家的打擊行動難以從根本上遏制電詐犯罪。
![]()
此外,加密貨幣的監管缺失也是電詐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盡管近年來各國逐步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例如中國禁止加密貨幣的交易與兌換,美國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履行 KYC(客戶身份驗證)義務,但全球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監管標準與協作機制,部分國家仍將加密貨幣視為 “合法投資品”,為電詐資金轉移提供了空間。
陳志事件也為全球加密貨幣監管敲響警鐘,推動更多國家思考如何在保護技術創新與防范犯罪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