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底”,困住喜劇了嗎?
李誕的大學、爆款綜藝工廠米未的招牌節目《喜人奇妙夜》(原《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后統稱《喜夜》)第二季播出,意料之中地爆了。
單依純、王力宏、鄧超、李沁……眾多藝人都跳上了“技能五子棋”。藝人有多久沒在宣傳的時候又唱又跳了?!哈哈,一直在。

節目里五隊選手雖然面臨競爭,但也一派喜氣洋洋,相親相愛,但這份愛似乎沒有傳遞到節目外——觀眾“開戰”了。
戰火從兩個字開始燃燒——“大底”。
![]()
底,可以理解為一個作品收尾用的反轉或升華,而爭議中的“大底”就是升華到情感、道德,顯得作品更“深刻”的底。
底在《喜夜》前三季已然存在,例如:
第一季追夢亞軍的《悟空》中想演孫悟空的橫店服務員其實是真大圣;
第二季某某某的《軍師戀盟》里“軍師”實為被撮合對象,“主公”才是幕后策劃;
第三季四士同堂的《八十一難》讓沙僧背鍋是假,渡他成佛是真。
![]()
三個團隊均為當季冠軍,看得出來“底”對拿票相當重要。以至于本季“大底”頻出成“主流”,引發了觀眾自發舉辦了“民間《奇葩說》”,第一期辯題——“喜劇是否應該反對大底”。
![]()
正方:應該反對。
1. 依賴“大底”讓創作陷入套路,“喜頭悲尾”的模式好得分,所以創作者不再專注于打磨笑料,而是尋找一個可以強行升華的情感切入點,作品同質化嚴重,觀眾審美疲勞。
2. “大底”依賴各種宏大的背景(如二戰、三國、西游記)和深刻的主題(愛與正義、民族主義、人間正道)。沉重的表達頻繁登場,令人感到壓抑,削弱快樂。
3. “正確的大底”讓人感到被情感/道德綁架,突如其來的愛國教育、小人物悲情故事,仿佛不感動即“政治不正確”。
![]()
反方:不應該反對。
1.“大底”本身只是一種創作技巧和結構方式,用得好就是畫龍點睛,不能因為有人用不好就否定工具本身。
2.“大底”在制造歡樂后,通過情感升華能讓作品在笑過之后留下余味,這是在拓寬喜劇的維度和藝術生命力。
3.在競技舞臺上,結構完整、情感飽滿的作品(通常帶“大底”)更容易在現場獲得高分,這是理性選擇。
![]()
或許,關鍵不在于喜劇能否使用“大底”,而是“大底”是否真誠和巧妙:情感升華是源于作品的內在邏輯,還是強行附加?“底”與“喜”融合得天衣無縫,還是生硬割裂?
![]()
癥結在于,部分觀眾正是認為本季“大底”不是鋪墊+絲滑升華,而是突然反轉+干拔。當“底”不再是自然流露,而是為醋包餃子的生硬操作,觀眾自然難以共情。
![]()
“讓節目變得單一”是許多觀眾指控“大底”的核心原因。
“新”、“年輕人的喜劇”、“多元”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一季開播后的標簽,也是讓它大爆的原因。節目最初介紹了一個新的喜劇概念——Sketch,素描。簡單理解就是以一個“game點”展開設計密集笑點,不斷升番。
例如:
蔣詩萌和劉思維的《互聯網體檢》,當體檢像上網——看病得先看廣告,去掉廣告得成會員,體驗完整抽血服務需下載app,下載完app得買加速包,不然抽血三小時。
![]()
場景簡單、人員精簡、沒有“大底”、無需煽情甚至都沒有劇情,但足夠搞笑。
除了sketch,也有史策王皓的生活流、江東鳴的無厘頭“陷阱喜劇”、土豆呂嚴的漫才、三狗直播間的“狗坨子”、王梓的默劇、五六七的小丑喜劇、兒童喜劇……
![]()
那時大家都有自己的風格,百花齊放。
當然《喜夜2》也有依舊保持自我風格,并獲得好評的選手。
李逗逗和OK!BOOM在沉重“大底”中靠著清新的《課間十分鐘》殺出重圍;
李梓溪、周可人、周鐵男的《忘不了》依舊sketch+巧妙機關+精準表演,讓“黑豹”一嗷驚人;
王男和王廣展現姐弟關系的《一起去露營》讓人覺得溫情又可愛,以致土豆兩次淚灑現場;
最重磅的當數外星從的《技能五子棋》,無厘頭永遠是單純的爆笑。
![]()
這些作品都指向一個詞——輕盈。看這些作品時,你不會思考“這個底會怎么反轉”,不會擔心“是不是又要教育我”,只用安心地把自己交給演員,享受一刻鐘的快樂。
那么,是其他選手喪失了輕盈的能力?也許,是比賽壓縮了輕盈的空間。
![]()
有網友如此評價:《喜人奇妙夜》系列的核心困境是觀眾閾值日益升高的笑點、競賽賽制加速的「作品春晚化」,與比賽隊伍生活素材被掏空、靈感日益枯竭的矛盾。
“后勁不足”,這似乎是喜劇競賽類綜藝的統一困境。
![]()
早年間,《歡樂喜劇人》第一季也曾經是觀眾心目中的“創新喜劇標桿”,豆瓣評分8.4分,而到了第七季,評分變成了3.2;《吐槽大會》播至第五季,評分已降至有史以來最低;《奇葩說》走到第七季,也不復當年輝煌。
米未“喜劇監獄”的外號,給出了部分解答——演員壓力太大了。
![]()
在十幾天內準備無數個創意,提點、寫本、創派、被斃掉,再重新提點、寫本,繼續重復幾輪,最終留下一個成型的進行展演,幾天下來如果成績不好,繼續重來。
再加上“諸神之戰”賽制,讓功勛卓著的團長帶隊比拼,一旦墊底,整個團隊“團滅”。
參加節目的人都被磨得非常痛苦,犧牲正常作息,凌晨三四點結束展演是家常便飯,每個人都苦苦的。
![]()
高壓之下,沒人敢玩花的。為了求穩,只能犧牲多元化的喜劇表達,一股腦地涌向更能贏的:“聲勢大,情緒足”的創作路徑——“大底”、上人、內部梗、干拔。
![]()
然而,將喜劇的困境完全歸咎于賽制或許過于簡單。事實上,我們正在見證喜劇形態的自然演進——從單一笑點的堆砌,到對完整藝術表達的追求。
觀眾在成長,品味在分化,但人類永遠需要笑聲,或許,下一輪創新正孕育于當下的爭議之中。
編輯:Nagasaki
撰文:Miaomiao
排版:Cecilia
設計:Lidianer
圖源:新浪微博、豆瓣、小紅書、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