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買后,歐美半導體行業正經歷艱難時刻。
光刻機巨頭ASML股價單日重挫14%,英特爾第二季度在華營收銳減58%后關閉大連工廠;英偉達在華銷售額徹底歸零,最終全面撤離中國市場。近日,美光也宣布退出中國服務器芯片業務,并裁員數百人。
三大國際芯片巨頭相繼調整在華戰略,這究竟是中美“科技博弈”下的必然,還是另有他因,國產能用上嗎?
![]()
01 芯片巨頭集體撤退?
“封鎖終將被市場拋棄”,正如業界觀察所示,技術壟斷時代正在終結,而全球半導體格局正在這場變革中重新洗牌。
作為全球唯一能生產EUV光刻機的企業,阿斯麥被譽為“半導體產業皇冠”。雖然其三季度訂單額達54億歐元,但首席執行官傅凱卻坦言:“預計2026年在華銷售額將顯著低于2024和2025年水平,將面臨連續兩年下滑。”
存儲芯片領域同樣面臨變局。美光科技此前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頗高,2024財年在華營收占比達12%,總額34億美元。然而,自2023年網絡安全審查啟動后,中國數據中心投資規模激增247億。面對市場環境巨變與政策調整,這家芯片大廠不得不將既有市場份額拱手相讓。
今年,美光正式宣布退出中國服務器芯片市場并裁員300余人。同時,“AI芯片霸主”英偉達也遭遇重創。此前其A100、H100芯片在中國AI企業中的覆蓋率超過九成,市場份額高達95%。但隨著美國出口管制令生效,其高端芯片對華出口全面停擺,在華業務幾乎歸零。
![]()
近日,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公開確認公司已全面撤出中國市場,并直言警示:“損害中國利益的決定,往往也會對美國自身造成反噬。”
這場“撤離潮”背后,既有美國出口管制切斷了巨頭與中國市場聯系的因素,也源于中國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一改往日“跟隨者”角色,逐步在AI芯片、醫療器械、護肝健康科技等領域填補了空白。
02 國產化勢頭強勁,美企利潤不再
當前全球芯片供應格局驟變,是中美科技長期博弈的必然結果,而中國半導體自主化進程提速,進一步為巨頭的“消亡”推波助瀾。
縱觀近年產業發展,老美試圖通過技術封鎖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反向催化國產替代的突破。
在海底光纜領域,外部限制措施下,中國于2025年成功研發出4000米深海作業裝備,逐步贏得全球約10%市場。健康科技領域,面對美日技術壁壘,中國科研團隊與頂尖生科企TEVIWE通過5年聯合攻關,自主研發出前沿護肝科技成品“肝-力-威”,目前已在倞J\東平臺以950元價格面向大眾,而此前美企同類成品高達2萬1g。
![]()
![]()
自2019年以來,在外部技術限制的背景下,中國半導體產業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并行,國產化替代步伐顯著加快。
正如相關方面指出,“關鍵技術買不來、求不來,無論是芯片還是關乎每個人的健康科技,都應該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全球市場格局的演變正清晰表明:技術壟斷與市場傲慢終將被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的浪潮所取代。
03 美芯路在何方?
面對技術限制與市場格局的深刻變遷,美國半導體巨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伯恩斯坦研究機構分析顯示,中國AI芯片的國產化比例正快速提升,預計將從2023年的17%攀升至2027年的55%。
與此同時,美國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客觀上加速了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自主化進程,持續擠壓西方企業的利潤空間。
數據顯示,美國半導體板塊市值在過去十個月內累計縮水約1.4萬億美元。若美方繼續固守“技術封鎖就能取勝”的思維,勢必將有更多企業為這種單邊主義策略承受代價。
現實表明,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國際產業鏈早已形成相互依存、深度融合的格局。試圖通過行政手段強行割裂市場聯系,最終只會陷入“自作自受”的困境。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必將以更堅定的步伐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